•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透過“海灘人”看世界(王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23日11:30 來源:人民日報 王 剛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當代世界文壇上極具獨創性的作家,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常會出現具備同樣特點的人物形象——“海灘人”。莫迪亞諾在其代表作《暗店街》中首先提到“海灘人”:“他在海灘上和游泳池邊度過了四十個春秋,嘻嘻哈哈地同避暑者和無所事事的富翁們聊大天。在成千張假日照片的角落或背景上,總可以看到他穿著游泳衣,混雜在歡樂的人群中,但是沒有人能說出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究竟為什么呆在那里。因而當他有一天從這些照片上消失了的時候,誰也沒有注意到。……于特就反復說過,我們實際上都是些‘海灘人’,而且用他的話說,‘沙子把我們的腳印只能保留幾秒鐘’。”

      這類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的“海灘人”,大多沒有國籍、不知自己的身份、居無定所、流浪漂浮、曇花一現等等,為了生存和探尋自己的身份,他們只能到處流浪、尋找立足點,他們身份卑微、頑強奮斗,然而很快消逝……“海灘人”并不是在莫迪亞諾的作品中獨有,在其他著名作家如奈保爾、略薩、莫言、阿列克謝耶維奇等的筆下,也有類似或者相近的人物形象。

      比如,奈保爾的代表作《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主人公畢司沃斯先生,也是一位典型的“海灘人”。他生來就是六個手指,后來成為文明世界的流浪漢,終生無所歸依,終生處于對自己身份以及自我價值的追求中。他不顧一切尋求他認為能保護自己的最堅實的堡壘——一所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這正如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畢司沃斯先生,這位當代的反英雄,注定要在異國他鄉漂游而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成為社會的旁觀者、被邊緣化的人。沒有人談及畢司沃斯先生的離開或者他的回來。在人們的眼里,畢司沃斯“是一個惹麻煩的人,而且不忠誠,因此不值得他們信任。他軟弱可欺并因此而受到鄙薄”。畢司沃斯畢生努力所擁有的房子也成為曇花一現,“一陣怒號席卷了他們。當房子被擊中之后,窗戶被猛烈地撞開,油燈立刻熄滅了,雨像鞭子一樣抽打進來,閃電點亮了屋子和對面的世界,當閃電過后,屋子陷入一片黑暗的虛空中。”畢司沃斯先生的一生正是在這種面對虛空而又充滿希冀的心境中度過的。

      還有莫言。他的長篇《生死疲勞》刻畫了藍臉這一典型的“海灘人”形象。藍臉是極少數堅守自己的信念與選擇的農民,為此,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終其一生,他只與土地、牛不離不棄,“我想起為牛時聽他說過的一句話:牛啊,太陽是他們的,月亮是我們的。”他的離世也很好地體現出“海灘人”的特征,“我們向那塊土地走去,月亮已經低低地懸在那里等待著我們。等我們終于抵達了那一畝六分、猶如黃金鑄成的土地時,月亮已經改變了顏色。它先是變成茄花般的淺紫色,又慢慢地變成了蔚藍。此時,在我們上下左右,月光如同蔚藍的海水與浩瀚的天空連成一體,而我們,則是這海底的小小生物。”這里寫出了命運的宏闊與個人的渺小,人物的逝去有如螻蟻,這也是“海灘人”的一個特點。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時間,“海灘人”都存在著,并且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海灘人”不管就其內容和性質來說,都具有了全球性的特點,也就變成了全球性的“海灘人”。“海灘人”的困境是一種幾千年來就存在著的人類的處境。造成這種處境的原因可能是戰爭、災荒、瘟疫等不可抵抗的外力,也可能是一個家庭或者個人的主動選擇。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灘人”,它都是文學作品里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一種觀察世界的獨特的文學眼光。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