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拔劍長歌唱英雄——評新編晉劇《續范亭》(王宏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3月22日10:46 來源:人民日報 王宏偉

      新編歷史晉劇《續范亭》藝術地再現了著名愛國將領續范亭將軍肩扛民族大義,“愿將身軀易自由”的英雄氣概。

      1935年深秋,日本法西斯強占東北、逼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關頭。而此時,主政國家的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兄弟鬩于墻”而不能“外御其侮”。續范亭趁國民黨“五全”大會召開之際,決意赴南京,面陳蔣介石,請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然而續范亭泣血“闖宮”求見屢屢失敗,遂懷揣短劍,血濺中山陵,以此喚醒沉睡中人。

      從結構上來看,《續范亭》主體有六場,外加一個尾聲。第一場“決意東行”,表達了續范亭將軍執意赴南京的急迫心情和堅定信念。第二場“霧鎖金陵”,講述了續范亭在南京的所見所聞與遭受的冷遇。第三場“兄弟激辯”,再現了續范亭與懷揣“暫忍強權待公理,先除異己求統一”主張的張學良之間的激烈對質。第四場“報國無門”,續范亭將軍徹底絕望,“血染府門心肝顫,梁柱腐朽在眼前。報國無門已成憾,血薦軒轅天地間。”第五場“剖腹明志”,是全劇高潮。這是一個寒風瑟瑟的隆冬,陰云密布,漫天大雪,續范亭將軍拔劍以明心志,血紅的光暈鋪滿舞臺。第六場“震驚朝野”,續范亭將軍自戕一年后,西安事變震驚中外,張、楊兵諫,逼蔣抗日。不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華民族進入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之中。

      塑造典型人物是本劇的核心要義,主演晉劇表演藝術家武凌云對此體會深刻。他仔細研讀續范亭的傳記作品,數次深入到將軍故里,走訪將軍后人和相關親歷者及其后代,為的就是在舞臺上塑造出可信的英雄,還原那段真實的歷史。當武凌云以續范亭將軍的形象邁上舞臺,我們仿佛看到這位將軍正從歷史深處向觀眾走來:崇文尚武、大仁大義、不畏強權、視死如歸。劇中其他幾位主要角色,如楊虎城沉著穩重、老辣干練,少帥張學良洗練帥氣、溫文爾雅,也被演員們塑造得生動逼真、豐滿鮮活。配角的表演則充滿靈動之氣。青衣演員李月萍扮演的大家閨秀許玉儂文雅賢惠、情綿意長,小旦演員王春梅飾演的記者杜若梅一身正氣、機智勇敢。尤其四位丑角的設計堪稱全劇的神來之筆:人物身上的傲慢、粗俗與造作,被幾位演員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晉劇《續范亭》善用舞臺空間,恰當地烘托了劇情的推進。舞臺空間以臺階劃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通過大型浮雕展現西安綏靖公署、南京國民飯店、南京總統府和中山陵等場景,下半部分用花格窗欞作擋板,給人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感、壓迫感,體現了國難當頭的嚴峻形勢。配合灰暗色調的舞美,燈光從第一場至第五場均設計為冷色調,體現了暗夜苦斗的中國人民正在尋找光明之路。第五場,續范亭將軍剖腹的一剎那,血色的紅光布滿舞臺,象征著壯士的鮮血染紅了大地、驚醒了國人。從此,沉睡百年的東方雄獅醒來,并向侵略者發出憤怒的吼聲。《續范亭》的音樂設計雄渾中帶有蒼涼,悲壯中含有希望。每一場都以大氣壯美的伴唱結尾,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郁達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續范亭》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民族史詩。妙筆生花譜新曲,拔劍長歌唱英雄,今天創排《續范亭》,就是在藝術的舞臺上為我們的英雄譜寫贊歌。

      當然,作為一部新編歷史劇,《續范亭》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舞美設計寫實風格較強,寫意不足。《續范亭》作為現代戲,所表現的生活距離今天并不遙遠,在舞臺上展現事件發生的環境,離不開寫實的元素。不過,戲曲作為中華傳統藝術,其美學風格還是以寫意為主。如何在現代戲的舞美設計中做到虛實兼顧,讓二者相得益彰,還有推敲的余地。又比如,主要演員角色塑造的完成度雖然已經比較高,但是角色的個性還不夠鮮明,特別是對人物內心兩個自我之間的沖突表現得不充分。此外,續范亭將軍詩才出眾,其唱詞文采斐然固然符合人物特點,然而,唱詞畢竟要面向大眾,如果能雅而有白,通俗易懂,相信演出效果會更好。瑕不掩瑜,如今的《續范亭》已立在舞臺之上,相信經過不斷地打磨與完善,這部劇有望留得下、傳得開,成為戲曲現代戲中的佳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