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到開封,天已接近暮色四合。問了接待的朋友,才知道開會和下榻的地方都是河南大學的新校區。把東西匆匆放到了賓館的房間,然后在校門口打了一個出租車,直奔老校區。開封不是大城市,很快車就到了河南大學老校區的東門。一種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學校的東門與開封城墻似乎連成了一片,遠處還可見到開封古塔,與城墻還有校園相映成景。大拆大建的現代城市,水泥閣樓一座接一座,這番景致倒是別有韻味。待走進校園,一路看到了很多青春的面孔,還有各種各樣社團活動的海報之類,似乎又有一種青春和朝氣的東西洋溢在其中。古老與青春,傳統與現代,大學可能是最好的融合之處。離開校園已經很多年了,一種久違的感覺又涌上了心頭。我的大學是在南京度過的,那座小小的院校,辦公樓曾經是國民政府的行政院,也是極為古雅的明清建筑,而教學樓則是國民政府的交通部,乃是城堡式的歐式建筑,我在那些老建筑里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節。
從河南大學的東門一直往前走,首先遇見的是一座仿照宋代建筑設計的大禮堂,極為古樸,保存也很完整,據說現在還可以使用。禮堂前是一個小廣場,全是青磚鋪成,十分平整,也還比較開闊,通往南邊的路兩側則是相同風格的蘇聯三層別墅式老建筑,又別有一種莊重和肅穆。想到大學里有這樣的環境,頗能令人生發一種思古的情懷。盡管開封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河南大學卻也是一所百年歷史的名校了。漫步在校園里,忽然產生了一種小小的沖動。如果想安心做學問,這種小城市里的名校卻是合適的,特別是其中安靜、樸素和優雅,應該是合適有大志向的人的。沿著禮堂前的路朝南走去,兩邊不時可以見到一些古建筑,其中有一處是河南大學歷史系的辦公場所,外面掛著很多的牌子,記得其中就有宋史研究中心之類,里面還設有一個博物館,但可惜門已掛上了鎖。從外面看去,可以看見擺放有一個很大的鼎,類似于后母戊鼎,但總的感覺是有些冷清。
再往前走,則是一處河南大學留美預備學校的遺址。樓高三層,很有些西洋建筑的味道,在綠樹掩映之中頗顯幽靜。之前知道清華的留美預備學校,但尚不知河南大學也有留美預備學校,可謂孤陋寡聞。預備學校的遺址旁有一尊李大釗的雕像,看后面的介紹才知道新文化運動時,李大釗曾到河南大學來做過演講,那時河南大學或許還叫做“中州大學”吧。后來看了一些簡介,才知道河南的留美預備學校與清華的留美預備學校、上海的留美預備學校三足鼎立,可謂一時之盛。再往前不遠處,便是學校的南校門了。南校門是一個很大的牌坊,雕梁畫棟,但略感顏色過于鮮亮,倒是上面題寫的大學校訓令我耳目一新。牌坊的中間是“止于至善”四個鎏金大楷書,兩側則各有一詞,分別是“明德”與“新民” 。不愧是百年老校,校訓也是典雅的。這幾個校訓的詞語顯然都是有所出處的,而其中的“新民”二字,卻是最令我感慨的。
從留美預備學校的遺址到李大釗的雕像,再到看到這座刻有校訓的老牌坊,我忽然覺得河南大學在清末民初的中原地帶,一定是很領新風的。可惜手頭沒有河南大學的校史,要是能夠看看該是多好。晚上是大學的一位頗為儒雅的副校長為我們來開會的一行人接風,飯菜是較為豐盛的。但令我略感遺憾的是,前來開會的大多都是省內的一些單位,談論的也都是省內的一些事情。吃飯當中,和一位陪同的辦公室人員聊起大學的現狀,明顯感到她對于這所百年老校歷史的驕傲,但也夾雜著一種對于現狀不滿的失落,諸如最終河大也沒有成為教育部的211工程院校。這種情緒倒是令我想起一件趣事來,我讀研究生時有位同學來自河南大學中文系,人很執拗,一次談起“河大”來,自然驕傲,我故意說“河大”是河北大學,這下竟令他很是生氣,給我講了很長時間的河大歷史。不過這兩所老牌院校,如今似乎都有些尷尬,一個建在開封,一個設在保定,都是遠離中心的。
不好說因為遠離了政治中心,才導致一所大學的衰落,但人才的流失卻是必然的。那位副校長在飯桌上談起他們為留住人才所做的努力,看起來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但依然難以留住真正的頂尖人才。這令我想起諸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以及劍橋大學,它們雖然都設在一個小鎮上,絲毫不影響其成為第一流的大學,但在中國似乎很行不通。晚飯后,幾位友人執意要帶著去開封的夜市吃河南的小吃,不好拒絕,于是便一起去了一個名叫“小宋城”的夜市。畢竟做過都城,宋代的元素在開封相當突出。而“小宋城”卻不過只是一個專門品嘗開封小吃的地方,將很多種特色小吃的鋪子集中在一起,客人只需要在入口處買了飯卡,便可以隨意刷卡來點各類的小吃。這個地方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所有工作人員都穿著宋人的服裝,吃飯的場所也是模仿宋代建造的,店里的裝飾和招牌也是,剛進去是很有些恍然若夢的感覺,但可惜食客卻是現代的,有些煞風景。
第二天上午,還有小半日的工夫可以游覽開封的古跡。河南大學的老師向我推薦了龍亭、清明上河園,還有相國府。問了問這幾個地方的方位,因龍亭和清明上河園在一個地方,便自己打了一個出租車前往。到了龍亭,快到九點,門前很是熱鬧,許多穿著宋人衣服的皇帝、大臣、武將、皇妃之類的一干人擺出各類的造型,并配有音樂和解說,大約是以此種形式招徠客人光顧的用意。這令我略有些失望,總覺得有些消費歷史的意味。進到龍亭之后,沿著通道一直向北走,兩邊都是湖水,名為潘楊二湖。通道前方則有一處很高的建筑,遠望很是巍峨壯觀,但爬上去后,才發覺頂上的大殿卻相當狹小,給人寒酸的感覺。也許是見過了北京的故宮,再來看諸如龍亭這樣的遺址,便不覺得有什么新鮮的,唯一令我意外的是通道西側的水潭之中,有一個孤單的小亭子,倒影很美,自有一番意境,竟令我想起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來。
匆匆在龍亭轉了一圈,便從北門出來,乘了公交車去清明上河園。此地據說是私人公司開發,乃是按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來復制的,乃有“人在畫中游”的意味。這創意是好的。恰巧去年是故宮博物院九十年院慶,故宮拿出了珍藏的《清明上河圖》供游客欣賞,據說希望能得開眼的人排起了長龍。自己雖人在北京,但終于沒去湊這個熱鬧,不過這次到開封,看看按照《清明上河圖》復原的實景也是不錯的。眼看時間已近中午,便乘了一個游船,這樣可用最快的速度來游覽了。劃船的中年女性是當地的一位婦女,穿著宋人的衣服,但并不太合身,我想請教她一些關于清明上河園的情況,卻很不樂意細說,只是到了一處景點,告訴我這里下午有攻打汴京城的場景,很精彩;又到了一處景點,告訴我有名為“東京夢華魂”的夜景演出,只是要等到晚上才可以看到,講到此處,她才頗有些興奮。但見我對此類演出并不感興趣,也便不多講了。
選擇用劃船的方式游覽,在清明上河園里粗粗看上一遍,費時才不到二十分鐘的樣子,我期待的很多場景并不見到,諸如虹橋的那場大船駛來的險境,人山人海,驚險交加,這種動態的場景是難以復制和表現的。其實, 《清明上河圖》并非重在復原建筑,張擇端在畫作中的宋代建筑并非園林式的,也不是皇家城池,復制出來反而顯得簡陋,加之現代工藝的粗率,有幾處甚至會顯得俗濫,而倒是被張擇端描摹的人物,神肖畢現,自有一種生氣。待登岸之后,隨意地走了走,發現大多都是各類商鋪,所出售的不外是旅游產品和各類食品,也不見什么新奇之處,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商業街罷了。如此看來,古人的那種意境和生氣,在現代的一隅里要復制起來,實際上是并不太容易的。回到賓館,忽然想讀讀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但卻并未帶來,似乎在賓館和旅游景點也都不見有書鋪之類,想想在信息發達的時代,這點要求似乎有些落伍和多余了。此行開封,除了沒有讀到河南大學的校史及相關介紹以外,這可能是開封半日游后的另一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