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時間堆積在常山(黃詠梅)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24日10:03 來源:人民日報 黃詠梅

      去過一次浙江常山。我總是向身邊的朋友建議,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如果他們繼續問我,去常山看什么?我就會回答他們:“去看看時間。”這話聽起來過于文藝,也有點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的嫌疑。但是,在常山,時間的確是看得見的。時間堆積在常山,以山的形態,以化石的形態,以精神的形態。

      如果說,那部紅極一時的電影《星際穿越》里用五維空間向大家展示的時間形態是虛擬的,那么常山黃泥塘的“金釘子”所展示的時間,則是真實的,不僅真實,還精確,因為它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距今4.6億年左右那段時間的地層剖面。在地球的時間史中,這枚“金釘子”準確無誤地標識出了奧陶紀中部的那一段時間。如今,地質專家要判斷全世界所有那個年代的地層,都必須把常山黃泥塘“金釘子”剖面當作尺子去比較,來推斷分析其他各地的地質年代。

      我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作為一名寫作者,對時間的敏感讓我不斷去碰觸快和慢、過去與未來、生與死這樣的命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僅僅是宇宙時間中的那一顆朝露。時間,是歷代文人寫作的母題,寫不盡,寫不透,就如它的形態——看不見。然而,走在常山國家地質公園,我沒法像過去游覽風景區那樣,懷著到此一游的輕快步伐和心情,徜徉、呼吸清新的空氣,觀賞青山綠水的自然景致,雖然這些元素在這里并不缺少,但是它遠遠不止這些。在金釘子景區那條著名的黃金色長廊上,每走一步,我都覺得踩在了時間上,以化石的形態展示的時間標本,又以年輪般的剖面呈現滄桑。這些時間堆積起來的風景,讓我看得觸目驚心。如果說,長廊下那條流淌不歇的河水,就是以我們對時間一貫的理解——分、秒、時的速度在運動,那么這些化石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壓縮、變形和凝結。同時,這些化石在我眼前也形成了一個五維空間,在凝固不變的時間里,我們是變的,時間是恒常的,在恒常與變化中構成了人生的精彩。那感覺如此奇妙,又令人感觸良多。

      除了丈量時間的“金釘子”之外,在常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三衢景區,裸露在叢林中的那些巖溶石林,是距今約4.4億年的古生物礁,它們不是石頭,而是生命,曾有著血肉和呼吸,也許,還有思維。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看得見的時間,常山人對時間的態度也很敏感。他們珍惜時間,深知時間的魅力。在常山,我被帶去看過一個古老的茶油制作坊,當地人說,他們這里的茶油之所以有名氣,都是時間“榨”出來的。傳統的制作方法,以“木櫳榨”最正宗。榨油工序繁瑣,都是人工與時間的共同出品,每年,從霜降過后開始,采果、堆漚、曬果、脫殼、曬籽、碾粉、過篩、烘炒、蒸粉、包餅、榨油、過濾,直到最終完成。我目睹那些打油的老師傅,用一根沉重的撞桿使勁撞擊木櫳榨的扦頭,不斷擠壓里邊的茶餅,在一條凹槽里,茶油慢悠悠、滋潤潤地淌出來。從茶籽堅硬的種子形態最終變為液體,是一種物理上的質變,需要時間和人來成就。

      在觀看榨油的過程中,我對一位老師傅產生了興趣,他一下一下地用撞桿撞擊著木櫳榨,看上去,就像一只耐心的鐘擺。當地人告訴我,這位老師傅做這個已經快半個世紀了,這個榨油坊是他們祖傳的,他從穿開襠褲就開始學榨油。別看他相貌平平,卻是村里的大戶呢,掙錢不少。趁老師傅歇息的空隙,我問他:“為什么不改良一下這個作坊?”事實上,常山的茶油出名,已經成為支柱產業,我一路上經過幾個茶油廠,規模比這個大,里邊不斷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師傅分明很清楚我的意思,他并沒有直接回答我,只是點了根煙,坐在油膩膩的小板凳上,一口煙噴出來,他的眼睛也瞇了起來。“他們做的油沒我的香,他們舍不得花時間,一分鐘就能滴出來的油,像水一樣。”看他臉上一副輕蔑對手的神情,我頓生敬意。也許,在他“家傳”的觀念里,油是從菜籽里榨出來的,也是從時間里榨出來的。榨油要珍惜時間,而珍惜時間不在于節省時間,而是在于舍得花時間。

      這聽起來,就像是一種悖論。何嘗不是?時間時常令現代人處于一種悖論當中。我們不斷地提速,以至于一日行萬里,一秒知天下,我們不斷地用高科技手段珍惜時間,同時又把時間浪費在各種虛度上,以至于我們不得不給自己叫停——等等靈魂。何時快,如何慢,這是時間與人永恒的戰爭,而在常山,我看到的那些時間堆積起來的化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像一個古羅馬斗獸場,讓人產生肅穆、敬畏和無盡的聯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