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高水平講座如何助力大學人文日新(趙婀娜)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1月21日09:30 來源:人民日報 趙婀娜

      “科學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可以飛速拓展我們生存和認知的空間,但它并不能獨立賦予我們的生活以全部的意義。”“今天,越來越多的讀者干脆放棄了對意義的尋找,沉湎于令人愉悅的空間性的事物中,越來越多的作家干脆放棄了文學最古老的職責,為消費時代提供廉價讀物。但無論如何,空間性事物雖然可以令我們著迷,但本身并不產生意義,意義只能由時間性維度來提供。沒有對于時間意義的沉思,空間性的事物充其量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荒蕪”……

      以上這段文字來自格非,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1月10日,清華大學首場“人文講壇”開啟,勾繪出清華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文路徑。講壇上,格非以“重返時間的河流”為題,反思當下現實生活中,當代人的時間被空間切割成碎片,生活陷入被動,生活的意義被消解的現狀。

      開設“人文講壇”,用高水平的講座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此,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的一番話發人深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難的是文化建設,差距最大的,也是文化建設。”

      ——記者手記

      有高水平的講座才叫高水平大學

      十幾年前,北大出版社曾經出版一套系列叢書,《在北大聽講座》,共包括思想的聲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魅力、思想的光芒、思想的靈光、思想的樂章、思想的風格、俄羅斯文化之旅、思想的精髓、思想的境界等19冊。所收文章皆為專家、教授、知名學者、社會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講。大江健三郎、周汝昌、張豈之、戴錦華、譚霈生、厲以寧等人的名字都出現在叢書的目錄上。

      這套講座叢書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學理、又有催人奮進的人生智慧。由于“匯集了各領域最前沿的思想和觀點”,被喻為具有時代精神的“思想大餐”,而且“由于其嚴肅的學術品格和通俗的閱讀形式”,被評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最受歡迎的思想讀物”之一,十幾年來暢銷不衰。

      一套書多年暢銷不衰,折射出的,正是高水平大學里,高水平學術講座的魅力。

      開展高水平的學術講座,在世界各國的大學,都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帝國大學就規定實行“講座制”,“講座”是大學教育、研究的基層組織單位,也是財政預算的基本單位。當然,這里的“講座”跟今天的講座略有不同,但其作為大學人文與科學精神的載體和培養有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方式的宗旨是不變的。

      據介紹,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當年訪問日本時,中途受到胡適的邀請而到中國訪學。之后杜威就以北大為基地,向中國知識界、教育界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他的哲學和教育主張。在北大期間,杜威多是以講座的形式授課,受其熏陶的聽講者不計其數,這甚至部分影響到當時我國教育的改革路線。胡適在送別杜威時還專門說到,一場場講座中,杜威先生不曾給我們什么關于特別問題的特別結論,但他給了我們一個方法,幫助我們學會自己去解決一切特別問題。

      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亦如是。今天,中國的大學不僅承載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功能,還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正是中國大學完成文化傳承使命的重要載體。

      正因如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打造了自己的講座品牌,如武漢大學的弘毅講堂、中山大學的博雅講座、北京大學的才齋講堂、清華大學的人文講壇等,在學校內外,這些講座品牌均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不少高校校長表示,高水平的講座,是為一流大學的一流文化奠定思想基礎。講座中,優秀學者發表公眾演講,闡述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不僅可以體現最新的人文成就與思想成果,還可在高校內構建起人文思想持續發聲的公共空間,推動人文日新、社會進步。

      讓“第二課堂”漸漸融入第一課堂

      我們看到,隨著高水平講座之于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高校內,講座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

      2013年5月,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就在北京大學展開了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學的對話”,讓同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分屬科學領域與文學領域的兩位大家對話,形式不可謂不新。

      當天的對話在諾獎頒獎典禮的傳統音樂——莫扎特D大調進行曲中拉開序幕,當談到文學與科學的關系時,莫言說,文學創作和科學有很多不同,文學關注人,科學關注自然界,文學家關注人類情感,科學家關注物質原理,嚴格地說,作家的創作也不是無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經過現實人物想象加工的綜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對上號,這是文學比物理學、化學更自由的地方。

      楊振寧則認為,科學更多是去發現,而文學更多是去發明,但兩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盡管二人的立場不同,但都給現場廣大青年學子提供了獨特的思考問題的視角,“火花四濺”。莫言和楊振寧的對話還涉及科學、藝術、哲學等多個領域,充滿著對人生的思考,給青年學子帶來了不少的啟迪。

      “如今,大學講座也需要形式創新,一位學者圍繞一個主題從頭到尾講滿兩個鐘頭的形式我們固然需要,但是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大家就同一個問題分享見解、碰撞思想,大學生們也會非常喜歡。時代在發展,大學生的精神與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變化,這對于大學如何開展更高水平的講座提出了挑戰。”主辦此次活動的北京大學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認為。

      高校講座如何與學生的課業更緊密結合,而非講座、課業“兩張皮”,許多高校也在大膽探索。

      “北大教育論壇”是北京大學內知名度較高的一個論壇品牌。據了解,從2010年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就開始探索將“教育研究前沿講座”(分Ⅰ、Ⅱ、Ⅲ三級)作為學院所有學術型專業一、二年級碩士生的必修課,作為三年級碩士生和博士生的選修課。

      有學者評價,“北大教育論壇”從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第二課堂發展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充分體現了高水平前沿講座對于拓寬研究生學術視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意義。

      當然,高校學術講座還有其他的一些新變化與新趨勢,比如借助互聯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將講座制作成視頻公開課,在網上開放,講座的片段與文字實錄,也會被制作成短小精悍的文章,借助高校校園公眾號傳播等。

      應打造更多國內大學講座品牌

      記者觀察到,隨著大學公開課的日漸普及,通過網絡觀看國外大學的視頻講座,已經成為許多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習慣。而目前,國外大學的視頻公開課或講座仍以人文社科領域為主,里面涉及大量有關政治、歷史、哲學方面的內容。以網易提供的耶魯大學視頻公開課為例,點擊率較高的課程包括《人性的哲學與科學》《政治的道德基礎》《近代社會理論的基礎》《美國獨立戰爭》等。

      “一方面,要正視當前,互聯網已經深深改變了文化的傳播形態,思想與文化的傳播越來越不受國別、地域的限制,看到個中挑戰;另一方面,要盡快提升我國大學人文社科講座的水平,并通過錄制高水準、受到學生喜愛的高水平視頻公開課,滿足國內大學生的需求,同時吸引更多國外的大學生點擊和收看中國大學的講座與視頻公開課。”學堂在線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此,國內大學是應該有緊迫感的,因為,當中國大學生成為國外慕課平臺的注冊者和學習者,留在平臺上的,不僅僅有學生的個人信息,還有學習軌跡、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等。此外,高水平講座借助互聯網進行國際傳播,也是提升國家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同樣,吸引更多的國際知名學者到國內高水平大學開設講座,從而打造和提升國內大學的講座品牌,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也是國內大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2015年10月,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臉書(Facebook)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就走進清華經管學院,全程用中文為學生做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對此,就有學者評價,用中文講,一方面體現了扎克伯格對中國學生的尊重,一方面也體現出,有越來越多的知名學者、企業家更加重視和珍惜在中國,在中國大學演講、講座、發聲的機會。

      是的,在邁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中國大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其中,提升文化建設最難,也是最為迫切的。打造高水平的講座,促進大學的人文日新,我們仍需努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