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網絡文學2015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22日11:02 來源:工人日報

      有中國移動這樣的老牌軍轉型,有騰訊這樣的巨無霸掠地,還有阿里巴巴這樣的闖入者奪食,2015網絡文學真的火了。

      從自娛自樂的家庭小作坊,到規格標準、批量生產、流水線作業的工業化時代,有人說,資本裹挾下的野蠻生長遲早會扼殺創意和品質,讓文字創作淪為重復的體力型勞動。這一天真的會到來嗎?

      中國移動也坐不住了

      1月15日,中國移動成立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啟動“咪咕創星計劃”,打造內容原創平臺。據悉,中國移動將成立新媒體集團公司及音樂、視頻、閱讀、游戲、動漫5個子公司來適應移動互聯網市場。并計劃在未來的三年注資104億元。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是大勢所趨,巨大的市場誘惑面前,誰還能坐的住?這個蛋糕足夠大,人人都可以來分一杯羹,但是,粘性的用戶不是用錢砸出來的,互聯網思維塑造更不能一蹴而就。在這個不喜歡“綁定”的時代,在這片沒有壟斷概念的“藍海”,移動老大是四處碰壁還是所向披靡?讓我們拭目以待。不管怎樣,邁出了這一步已經值得我們點贊。

      哪里都少不了“BAT”

      3月16日,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聯合成立的新公司閱文集團正式掛牌。30日,在騰訊互動娛樂2015發布會上,閱文集團聯席CEO、原騰訊文學CEO吳文輝表示,閱文集團將投入上億資金擴充內容。緊接著,阿里巴巴文學宣布成立,將與書旗小說、UC書城組成阿里移動事業群移動閱讀業務的主要部分,至此,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家中國互聯網巨頭已全部進入網絡文學領域。

      有人說資本模式帶來了行業洗牌,網絡文學已經從自娛自樂的家庭小作坊模式,進化到了規格標準、批量生產、流水線作業的工業時代。資本裹挾下的野蠻生長會扼殺網文的創意和品質。文字創作淪為重復的體力型勞動,這一天會來到嗎?

      網絡文學承包了熒屏

      6月12日,根據南派三叔同名小說改編,季播網絡劇《盜墓筆記》在愛奇藝播出;9月19日,改編自海宴的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瑯琊榜》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開播,并在網絡上獲得了超高收視和如潮好評。據有關機構統計,開播一個月后,《瑯琊榜》在各大主流視頻媒體播放次數累計達到35億次,“蘇哥哥”“小骨”們霸屏,已經是2015年的新常態。

      IP變現能夠帶來巨大的利潤,網絡小說改編已經嘗到了甜頭,在多屏時代,在快餐化的影視消費市場,原來的網絡文學創作方式該何去何從?網絡文學與如今大熱的IP聯系起來,最核心的一點是網絡文學提供一個優質的文本(人物,故事,世界觀)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IP概念的興起,要求作為根基的網絡文學再來一次產業升級,真正的智力創意產業還會遠嗎?

      掃黃打非與大力發展

      1月9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周慧琳回答記者提問時說,2015年中國“掃黃打非”工作將以互聯網為主戰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特別提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一個月后,中國作家協會在其官網發布公告,成立中國作家協會網絡委員會。

      12月16日,在中國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互聯網文化與傳播”,“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等網絡文化議題包攬大會議程21個論壇單元中的5個。

      中央文藝工作會議后,許多業內人士感慨網絡文藝終于獲得“正名”,網絡文藝的春天來了。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藝傳播的力量不可小覷,“大力發展網絡文藝”已是時代的需要。走出去,講述中國故事,又是對網絡文學更高的期許。

      網絡寫手也得專業的

      5月15日,三江學院聯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委員會共建“網絡文學編輯與寫作”專業,這是全國高校首個網絡文學編輯本科專業。按照校方的說法,往年僅為25%的第一志愿率,在新增專業后躥升至128:100。再聯系到去年上海藝術學院招收30名網絡文學專業學生,卻吸引3000名以上考生前來面試的火爆場面。小編只能感嘆網絡寫手真成了香餑餑。

      9月24日“首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在上海開幕,論壇上,近百位網絡文學寫手和評論家、專家學者共論中國網絡文學大計,會上多位學者呼吁設立全國性的網絡作協聯盟。

      網絡文學產業的社會需求在不斷擴大,在高等教育這一塊,網絡文學應占有一席之地。網絡文學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行業。人才、經驗缺一不可,為整個行業做好人才儲備該提上議事日程了。成立全國性協會,制定行業標準、形成行業自律,恰逢其時。

      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

      誰說網絡文學不能成為經典?

      很多人悲觀地認為,如今網絡文學過于商業化,網絡文學先天不足,使它難堪大任成為真正的文學,更不用說是成為經典之作了。其實不必如此悲觀,早期的《明朝那些事》《悟空傳》等都可以說是網絡文學經典作品。所謂經典的網絡文學,需要同時具備可讀性與可傳播性,而來自大眾的網絡文學,作為最大、最草根的“市井文學”,完全具備這兩點。

      從《詩經》到漢賦,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明清小說,無論是外國的歌劇還是中國的戲曲,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經典文學,都是當時流行歌曲和流行文化。近代,金庸的武俠、瓊瑤的言情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可見,市井百姓是文學作品最大的消費群,大眾廣泛消費的東西,自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當年金庸在報紙上發連載,這種邊寫邊發邊搜集評論的形式與當下的網絡文學十分接近。從本質上講,貼近大家真實需求的文學是最有生命力的,網絡文學能夠隨時與讀者互動、與讀者產生共鳴,這是傳統文學很難做到的。此外,網絡作者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各個階層,必然能夠適應各個讀者群。

      至于如何引導網絡文學更加有深度和追求,我們大可放心,文學的深度不是引導出來的,而是時間檢驗出來的。人為去拔高是不現實的,好的作品和當時的環境、作者成長發展歷程都密不可分。因此促使更有深度和追求的網絡文學誕生,不是靠人造,而是為其提供一個空間和環境,讓其成長發展。我們只需要有耐心,去等待時間留下的結果。

      會有人擔心,現在網絡文學量如此之大,好的作品是否會被埋沒?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更要相信大眾的眼光和判斷,無論是《甄嬛傳》還是《瑯琊榜》,都能證明這一點。

      網絡文學創作沒有行業門檻,以往只有擁有出版渠道的人才能出書,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所以誕生了醫生作家、律師作家,他們的作品肯定更有行業深度,這是優勢之一。第二個優勢是創新性,相信在開放式的生態下,網絡文學會有更強的創新力、包容力與融合力。

      “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優秀文化不一定是精英階層發現的,優秀的作品也不是為了討好專家。在網絡時代,大眾的力量比專家的判斷更準確。誰說網絡文學不能成為經典?

      中文在線17k小說網總編輯栗洋:

      依靠“以人為本”變革網絡文學

      “互聯網的實質是面向受眾,是‘以人為本’、以用戶為本,只要有喜歡、感興趣的人群在,就會應運而生相應的文學作品。”栗洋用“以人為本”來解讀網絡文學。

      栗洋認為,從竹簡到實體書,再到現在的互聯網,變的是載體。互聯網相較于實體書,更具傳播力,這是科技社會發展的必然。而載體層面的變革,也必將帶來各方面的變革。

      “以人為本”具體到網絡文學是以讀者需求為本進行的創作。網絡文學作為互聯網產品,勢必要做用戶細分。在中國,任何一個小眾市場都不小,因此,網絡文學將可以開掘更大的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只要有閱讀需求的用戶,就會產生適合他或她的作品。與傳統文學不同,網絡文學類邊搜集反饋邊繼續創作,從而引發讀者共鳴。

      “以人為本”還體現在“粉絲力量”。IP實力的強弱取決于用戶數量以及用戶忠誠度。比如,《瑯琊榜》成就現象級產品,這是IP和粉絲的力量,也是從制作到宣發“以人為本”的力量。

      如今,網絡文學存在不少問題,過度商業化致使同質化、低俗化,更鮮有文化領域會像現在網絡文學屆以“富豪榜”論英雄。其實,商業化本身沒有錯,影視行業也是票房至上的行業,文學創作為錢、為名、為夢想,都無可厚非,但若以商業化為標準去做完全的價值評判則會有悖“文學初心”。文學的價值不在于商業價值,文學是凌駕于這之上的人文內涵、藝術價值、精神價值。雖然每個創作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懷,但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創作者就沒有明確的方向。但是商業導向是明確的,網絡文學過度商業化就不可避免。人文、情感、創意,如果我們不拿這些維度評價文學,那自然不會有人基于這個標準進行創作。因此,需要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給予創作者方向性的引導,構建“以人為本”的類似于其他文化領域的評價體系。這也是確保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方式。

      此外,網絡文學發聲形式過于單一,缺乏“以人為本”的傳播方式。文化的傳播需要多元化的載體,當下網絡文學主要還是通過網絡渠道,缺少網絡文學在主流媒體上的自我包裝與傳播的能力,更無法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而真正的文學傳播,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心與心直接的共鳴。

      阿里文學總編輯周運:

      用互聯網方式辦“文學的事兒”

      今年IP大熱,資本市場上對網絡文學的關注空前。然而,正如阿里文學主編周運所說“今年IP爆發,明年見真招”,隨著IP熱的退潮,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有眾多IP紛紛“撲街”。不過也是好事,這能夠促使行業進行反思,究竟應該如何進行網絡文學IP的產業化與平臺運營。

      周運認為,網絡文學更強的價值在于帶動其他諸如影視劇、游戲等周邊產業的價值,產業鏈放大效應,將會有百倍千倍效益價值,這些都很難通過具體數字體現。未來以閱讀為主的網絡文學輻射效應將會很強。那么網絡文學如何在運營模式更新中獲益?在輻射效應中賺錢?周運分享了阿里模式。

      首先,作者準入會有一定門檻,采用保底、買斷的方式進行扶持。同時,方向性有要求,拒絕套路文,杜絕抄襲問題;作品需要廣大讀者喜好,但要有自己特色。比如阿里會定期從相關影視游戲公司拿到需求,從下游端逆向定制和衍生,用新的打法幫助作者避免問題。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做簡單圈養或中介作者的封閉平臺,而是要參與到整個產業鏈,從上游的內容生產商到中游的其他平臺合作再到下游的影視、游戲、 動漫公司,將各類資源串起來一起投資制作,讓優質IP效益最大化。每個環節都有大家參與,可以聯合簽約,一起承擔成本,一起分享利潤。一個大的IP不是靠一家可以做火的,需要產業鏈聯合推廣和運營。從上游來說,作者的作品可在多個平臺上進行曝光,使優質內容流轉起來,延伸價值得以擴大。下游合作,也是同樣的思路,阿里不做倒賣IP去單純抬高價格的生意,而是希望與作者一起適當降低前期授權金,后期再給予更多收入分成,從而形成良性產業循環。一個好的產業鏈,是上中下游都能賺到錢,均衡發展,這樣才能帶動更多人進行成本投入。

      此外,網絡文學推廣的途徑也會有相應的優化升級。隨著用戶從PC端(電腦瀏覽)向移動端遷移,用戶厭惡過大的頁面空間和過強的人工干預,應根據閱讀歷史、興趣偏好,進行智能推薦。這是未來移動閱讀的趨勢——“用我越久,就越懂你”。現在阿里文學已經在逐步嘗試,但不是一蹴而就。比如針對不同用戶群,細節上會有很大不同——第一次來訪的新用戶如何推送,有不同口味的老用戶如何分別推送?需要結合阿里大數據,用人工加機器算法進行精準營銷。

      盤點撰稿:黃康  專訪撰稿:蘇墨 王勵晴圖表制作:吳凡  插圖繪制:趙春青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