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十多年來,作品總量之大用浩如煙海來形容絕非夸張。在文學界——確切地說是“傳統文學界”,人們常常對網絡文學有這樣的質疑:網絡文學作品普遍粗制濫造,難以留下長久流傳的經典。
對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到,“經典”觀念本身是特殊歷史的產物,與口傳、文字、筆墨紙、印刷術這些條件是相應的,主要是為了在特定的技術局限下保存、傳播文化經驗。而到了電子時代,傳播和保存信息的條件前所未有地寬裕,其總量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接受極限。如此,或許可以說,“經典”終結了。
當我們使用“網絡文學”這個概念來統稱那些作品的時候,其實我們并沒有清晰地理解文學機制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誠如麥克盧漢《古登堡星漢璀璨》所說的那樣,與其只強調技術變革,更應該重視的是和它同時出現的社會結構的變革,如果能夠考慮到社會結構變革,那么很多爭論就可以迎刃而解。關于網絡小說的經典性問題也是如此。
隨著計算機硬件、軟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機制的平臺類型、參與人群、運營模式等具體構成因素影響了特定故事類型、文化觀念內涵的網絡文學作品樣態。網絡文學的性質首先取決于“網眾”是由怎樣的人構成。1997年到2003年的早期中國互聯網,上網用戶主要是從事科研、教育、計算機行業的用戶及學生。此時的“網絡文學”所反映的是這個群體的文化趣味。在網絡用戶主要為大學生等高知群體的情況下,新興的互聯網絡媒介對文學的意義,首先是出現了榕樹下等網站,為在傳統期刊體制找不到發表渠道的文學愛好者提供了發表和交流平臺,其次才是為喜好通俗小說的讀者提供便利、及時、海量、免費的閱讀渠道。
隨著上網人群的擴大,網絡讀者的需求越來越趨向通俗化,網民的首要文學需求從表達交流變為休閑娛樂,因此通俗幻想型小說(即所謂“玄幻文學”)漸漸開始成為主流。龍的天空、幻劍書盟、起點中文網等文學網站取代了BBS論壇和門戶網站讀書頻道,成為主要的文學平臺。2002年10月,起點中文網正式推出在線閱讀收費模式。這是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它使網絡文學的讀者、作者、網站3個主要參與方的利益達到平衡,使得網絡文學告別業余時代,實現了可持續地產業化。由于表達和交流功能被博客等新的平臺所取代,榕樹下等以文學交流為核心的文學網站趨于沒落,因此在習慣“純文學”標準的觀察者眼中,2003年的網絡文學“乏善可陳”。恰恰正是在這一年,玄雨的《小兵傳奇》、蕭鼎的《誅仙》、煙雨江南的《褻瀆》、說不得大師的《傭兵天下》等玄幻作品成為當年最熱門的作品。
至此,網絡文學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網絡文學的功能也從精英小眾時代的發表交流轉為草根大眾時代的消遣娛樂。超長篇幻想小說由此成為“網絡文學”的代名詞。其后,低收入、低學歷的人群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網絡文學讀者規模進一步擴張,網絡小說徹底全眾化、通俗化、草根化。2010年以后,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閱讀隨時隨地成為可能,超長篇連載小說的市場需求進一步鞏固。
理解了技術以及相應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文化嬗變,我們就可以克制文化偏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網絡文學。在“經典終結了”的時代,我們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挑選最有價值的信息,凝聚社會核心共識。
通俗文學自有其生生不息的根源,也自成流脈,它最直接地體現了一個時代讀者代表性的或普遍性的情結。在比印刷文明更競爭激烈、更快捷反饋的數碼時代,最受關注的網絡文學作品能最為充分地呈現出網絡讀者的群體情結以及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癥候。敏銳的作者可以對此情結進行苦心孤詣的創造。應該說,但凡能長期受歡迎的、被反復閱讀的通俗文學作品,必定是在滿足受眾“俗”的需求的前提下作出審美突破,以獨特藝術創造來激發讀者的精神需求,抵達雅俗共賞的境界。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普遍的、共通的精神,獲取經久不息的共鳴同感——那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網絡文學“經典”。
或許,會有某些藝術低劣的網絡文學作品爭得一時風頭,那是它契合了特定時刻的社會心理。這不足為奇,“嚴肅文學”里,同樣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名作”。那些跟風、粗制濫造的網絡小說作品和作者,必定會被淘汰。時間是最有力的篩子,或許有遺珠之憾,但終無魚目混珠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