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匆匆過客數不勝數,為什么唯有孔子被尊為“文圣”、關羽被奉為“武圣”?客觀講,關羽確實是一個值得敬重的歷史人物,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傳統品德同我們的時代精神有某種契合,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與繼承。
在寫作長篇小說《關云長》時,我重新思考了“桃園結義”的故事。三人結拜的誓言是:“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這短短的誓言就是他們的信念。就因為這個信念,他們日后的艱辛、生死磨難都絲毫沒能動搖他們的信念。誓言中既有對國家的大義、對黎民百姓的情懷,也有三人的共同理想。這是他們共同的政治信仰,或者說人生的偉大抱負,用今天的話說,是因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奮斗目標,讓他們結成了生死之交的兄弟。
他們的利益觀、價值觀是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為基礎的,是大的利益觀與價值觀。同時,結義也有他們三人間的友誼契約關系,由此構成了三人的誠信規則,使三人有了超越血緣關系的倫理秩序。作為軍人,官兵間講究的是戰友情誼,從關羽身上我們應當學到的是因大義而結下的友情、友誼與團體精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是近兩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忠、義、勇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人格精神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很需要關羽身上的這種美德和精神。
關羽自小便有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修為,加上日后在戰爭中的實踐積累,他徹悟出了大義、勇敢、智慧的重要性。他本是個不習水性的人,但到了荊州之后,他建立、操練水軍,演習水中戰法,這些都是向當地老百姓和書本學習而得來的智慧。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關羽的時代大不相同了,面對的敵人、武器、戰爭方式、戰爭的性質等都有本質的區別,但作為軍人的基本精神、品質、作風、素養、人文要求等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我們今天更要加強學習,學習高科技戰爭相關的知識與戰法,全面增長戰爭知識,積累智慧,以面對未來復雜的戰爭形態。
歷史是鏡子也是財富,是我們認識時代發展的基礎與動力。我們應從歷史唯物史觀的角度,尋找關羽身上義、忠的原動力,認識歷史人物身上展現出的樸素的真善美及其強大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