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只有“文學”是永恒的命名(饒翔)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04日09:38 來源:光明日報 饒翔

      編者按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網絡文藝就是以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為土壤的新的文藝類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網絡文藝創作群體作出了重要指示。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培育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網絡文學、電影、動漫、音樂作品?《文化評析》欄目將刊發系列評論和讀者共同探討。

      發軔于世紀之交的網絡文學,至今走過了16年的發展歷程。這一依托互聯網而快速發展的新生事物,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新景觀。盡管學界對“網絡文學”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尚存在爭論,但大體說來,當前的網絡文學普遍存在著通俗化、大眾化、商品化等顯著特點。

      目前網絡文學的主打作品是小說,而網絡小說的主打形態是通俗化的類型小說,它釋放了過去文學觀念、文學評價體系中對通俗文學的壓抑,滿足了大眾創作和閱讀的多樣化訴求。同時,網絡文學也是當前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出現的IP開發熱潮,更使網絡文學成為追捧對象。

      IP直譯為知識產權,或稱智力成果權。當一個核心智力成果向下游產業鏈衍生的時候,會誕生無數的產業新價值。一個作家會被購買小說版權、影視改編權,而網絡作家同時還有可能被購買其作品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衍生品、海外傳播知識產權等。網絡文學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中所產生的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

      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資本尤其是下游產業鏈資本的內容訴求大量生成,進一步加劇了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的市場化程度。在繁榮文娛產業的同時,也催生了寫作與金錢的緊密聯系,作家可能只關注經濟效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能否深入理解并貫徹這樣的辯證關系和創作倫理,是對網絡文學創造者們的一次重要試煉。

      此外,網絡文學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眾文學的生命力與民間的創造力,然而,“通俗不是低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應該被視為大眾文學不能突破的底線。網絡文學作品在追求通俗性、大眾性的同時,應追求“優秀作品”的更高標準;在追求不拘于一格的創作生態時,也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浸潤心靈、啟迪心智。

      網絡文學應該向傳統文學學習文學經驗,提升藝術品質。同時,傳統文學的作者也應該積極借助于新媒體平臺發表和傳播作品。在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在前不久揭曉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中,上海作家金宇澄憑借《繁花》折桂。有意思的是,這部備受好評的小說,最初就是以網上連載的方式成文,而來自網上的直接反饋或許正是成就《繁花》“好看”的最主要原因。

      總之,網絡文學并不能自外于文學,它并非傳統文學的“叛徒”,它同樣應銘記文學創作的價值與使命,不能逃避文學的責任與擔當——“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而我們或許可以大膽預言:網絡文學的最終使命是消滅“網絡文學”這個概念,讓它留在文學歷史當中,這意味著網絡文學走向了成熟和新的穩定。因為從本質來看,本來就沒有什么網絡文學、紙質文學之分,在每次媒介革命過后,只有“文學”是永恒的命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