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張江 閻晶明 張未民 白燁 徐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03日13:55 來源:人民日報 張江 閻晶明 張未民 白燁 徐坤

      對話人:張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評論家)

      張未民(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批評家)

      白燁(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徐坤(《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

      核心閱讀

      如何處理好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如何正確對待個人創作與時代要求之間的關系,如何確立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是一個重要和復雜的課題

      把人民整體的主體部分突出出來,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藝術表現的核心,是一切現代文藝作品及其文藝觀有別于過去文藝的地方

      文藝工作者要轉變姿態,文藝活動要面向人民,從創作、評價到傳播的各個環節,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意愿與需求、認同與趣味,作為文藝工作的基本尺度,作為文藝活動的內在依循

      當文藝與人民切近,歌哭與共,戮力同心,它就擁有無限活力和勃勃生機;當文藝遠離了人民,淪為小圈子的游戲,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當代中國文藝的繁榮發展,也必須在這一基本經驗的框架內奮發而為

      張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都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為指導文藝工作的重要原則,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閻晶明: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當代中國文藝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文藝創作不斷豐富、深化的實踐問題。文藝的繁榮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文藝創作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人民成為文藝的欣賞者和實踐者。

      隨著中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大眾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加上文化信息傳播手段的變革,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對作家藝術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處理好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如何正確對待個體創作與時代要求之間的關系,如何確立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和復雜的課題,成為一個必須廓清的問題。

      為人民創作,就要處理好發揚藝術個性與滿足大眾需求之間的關系。文藝創作是個性化的創造性勞動,充分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以激發文藝創作活力,是繁榮文藝的一個鮮明標志。作家藝術家則要使自己的個性化創作成為人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擔當起為人民創作的責任和使命。

      為人民創作,就要處理好提高與普及、雅與俗之間的關系。當代中國,藝術的受眾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作家藝術家要有創作的自信,更要理解讀者觀眾在藝術審美上不斷豐富和提高的要求。前一段時間觀看北京京劇院青年劇團排演的京劇《鎖麟囊》,感觸頗深。劇情并不復雜,就是兩個女性之間命運顛倒和碰撞的故事,主題十分明了,是對善良品性的褒揚。這是傳統的通俗的故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強調的人性主題,而全劇中的唱詞卻充滿詩性和文化氣息,不失傳統詞曲的優雅品質。劇作家翁偶虹創作時,在雅和俗之間如何考量?如何做到既保持藝術品質的高雅又能滿足普通觀眾的欣賞要求?此劇直到今天仍然能夠長演不衰,提示我們,不能認為文藝為大眾服務就是放低藝術標準,更不能以為滿足群眾需求就只能通過粗鄙的語言、低俗的故事、混亂的價值觀和獵奇的手法去迎合大家。

      在文藝創作形態日益豐富、文藝傳播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強烈多樣的今天,作家藝術家要實現為人民創作的目標,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

      突出普通百姓這一主體

      張江:“人民”是一個群體概念。事實上,這一概念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越發清晰的指向性。同時,在這一概念之下,也融注了越來越厚重的情感內涵和情懷依托。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以情感和情懷為底蘊,讓千千萬萬的普通大眾從幕后走到臺前,站立在舞臺的中央。

      張未民:“人民”從來都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按傳統的說法,人民就是百姓,就是蒼生、眾生。當我們說出這些詞時,我們主觀上其實已沾帶上了深厚的情感關懷,同時也意味著要將“自我”抽離出來,讓“人民”或百姓、蒼生、眾生對象化。也就是說,此時我們一方面賦予自我以廣闊的胸襟,提升了自我的崇高感,使自我與蕓蕓眾生發生相輔相成的聯結,另一方面我們也獲得了一種視野,眼睛里裝進了自我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正確處理表現自我和表現人民的關系非常重要。

      自我當然是人民的一員,表現自我不能與表現人民對立起來,表現自我應包含在表現人民的內容當中。這一辯證法的真意在于,說出“人民”二字,就是出示一種視角、一種方法論和一種世界觀。它的主要著眼點不是強調自我而是強調置人民于認識和表現的前臺,使人民獲得認識和表現的優先位置,獲得真正的主體地位。而且,這里面的“人民”二字于人民的整體性視界中更強調表現那些作為主體部分的普通人、普通民眾,那些普通勞動者和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表現自我或表現社會上層建筑的生活自然也是表現人民的應有之義,表現人民主體的含義應像人民一樣內容豐富多彩而天地廣闊。但我們還是要弄清楚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命題之意所在,這就是要把人民整體中的主體部分突出出來,把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藝術表現的核心,而這是一切現代文藝作品及其文藝觀有別于過去文藝的地方。

      人民性是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藝的優良傳統,但現代文藝的特點是,不僅為人民代言或彰顯人民意識、人民情懷,還重在把傳統文藝忽視掉的人民真正地主體化,成為藝術表現主體,成為真正的主體內容。以人民為中心,要求高水平的和全面的人民性,我們不僅需要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式的人民性,現代文藝的人民性還需要使人民的主體部分獲得應有的主體地位,需要魯迅的《祝福》、老舍的《駱駝祥子》、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表現人民,才能真正在現代文藝的水準上實現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文藝之心,是生活之心,這是一個人民、生活、文藝三者統一的需為之努力的境界。正確地找到和恰當地表現這個文藝之心和生活之心,文藝才能實現自身價值,才能在人民性中實現審美性,審美為尊、藝術為尊也就自然地落地生根、落到實處了。

      “以人民為中心”是尺度

      張江: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而創作,人民理所當然地成為文藝的鑒賞者和評判者。現實中,人民的鑒賞和評判往往容易被輕視或忽視,要么以專家評價取而代之,要么與市場評價等而化之。專家評價和市場評價也有其價值,與人民評價并非不可調和,但是,從更長遠的歷史維度來看,人民才是文藝作品最終和最權威的評判者。

      白燁:談到“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提到,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也專門提出“建立經得起人民檢驗的評價標準”。這些重要論述和要求,對當下的文藝工作有著特別的現實意義。

      在我們通常的文藝活動中,無論是文藝創作,還是文藝評價,抑或是文藝傳播,始終不渝地恪守“人民性”立場,一以貫之地保持“人民性”姿態,應該說還不是很突出,也不是很自覺。更多時候,是把文藝當作一種專業性的活動來認知和對待。“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轉變姿態,文藝活動要面向人民,從創作、評價到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他們的意愿與需求、認同與趣味,作為文藝工作的基本尺度,作為文藝活動的內在依循。

      這要求文藝家在創作中,切近人民的精神需求,適應人民的審美情趣,在摸準時代躍動節奏和人民精神脈搏的前提下,編織出富有生活厚度和精神氣度的生動故事,塑造出具有時代氣息和新銳氣質的感人形象,以接地氣、揚正氣的優秀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這方面,已故作家路遙可謂是一個心里裝著人民因而也深受人民喜愛的典型。他的《平凡的世界》,因為葆有深刻的人生啟迪意義和青春勵志作用,出版后廣為流傳,特別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無論從作品的實際影響看,還是從讀者的閱讀取向看,路遙這種擁抱時代、切近現實、心系人民的寫作,顯然更為廣大讀者所歡迎和喜愛,也更有廣泛的影響力與長久的生命力。這無疑是路遙“人民是我們的母親,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創作理念的最好回報。

      在文藝評價和文藝傳播中,要葆有“人民性”的觀點,秉持“人民性”的尺度。也就是說,包括文藝評論、文藝評獎在內的文藝評價,不僅要帶入人民“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的考量,還要努力使“專家評價和群眾認可統一起來”,建立健全反映文藝作品質量的綜合評價標準。在文藝傳播中,特別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相統一,絕不能讓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讓文藝成為賺錢的工具。

      自覺地為人民創作

      張江:與物質生產相比,文學藝術雖然不直接服務于人們的衣食住行,但它服務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作家藝術家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因為他在人們的精神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位文藝工作者都應該以服務人民為天職。這既是最基本的職責,也是最終極的目標。

      徐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務人民。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把為了人民群眾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方向,把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文藝創作的力量源泉,把服務人民群眾作為文藝創作的自覺行動。

      服務人民就是要求文學家、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熟悉人民群眾的生產勞作,書寫人民群眾的英雄事跡,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長期深入生活的實踐,趙樹理寫不出《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里灣》這些經典篇章;沒有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的豐厚的生活積累,柳青寫不出《創業史》;沒有長達十六年與新疆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生活體驗,王蒙寫不出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這邊風景》。人民和生活永遠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以我就職的《人民文學》這本雜志而言,服務人民就是要挖掘人民群眾中的創作力量,培養來自基層、來自人民群眾的作家,時刻關注當下人民群眾生活中發生的新現象、新變化,并以藝術的方式予以及時快捷的反映。近年來,《人民文學》雜志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發掘和培養了王十月、鄭小瓊等來自一線的打工作家和打工詩人,培養和鼓勵“北漂”作家和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自由撰稿人,使得塞壬、李娟等一大批優秀作家脫穎而出,成為文壇創作的主力軍和佼佼者。雜志前兩年還特設“非虛構”專欄,連續發表青年教師梁鴻采寫記錄河南家鄉變遷的“梁莊”系列,探討傳統鄉土中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關注農村和農民的命運。這些作家和作品有筋骨、有溫度、接地氣,在讀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書寫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記錄變革時代的進步要求,是當代文藝工作者必須擔當的使命和職責。“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只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我們的文藝才能健康地繁榮與發展,我們的藝術家才能書寫出反映中國精神的偉大篇章。

      張江:縱觀中國文藝的發展歷史,可以得出一條基本經驗,什么時候文藝與人民切近,歌哭與共,戮力同心,它就擁有無限活力和勃勃生機;什么時候遠離了人民,淪為小圈子的游戲,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古代如此,現代如此,當代更是如此。這昭示我們,當代中國文藝的繁榮發展,也必須在這一基本經驗的框架內奮發而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