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召喚人民奮進的號角。回望“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創作釋放巨大活力,文化市場體系日臻完善,文化事業建設多面開花,文化傳承發展顯露生機。文藝和我們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一起成長,在展現和描繪億萬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時,也記錄、謳歌著中華民族為國家富強艱苦奮斗的壯志豪情,真誠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華章。
文化事業:煌煌文化事 鏗鏘競風流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文化建設系列決策部署的出臺,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呈現出一派生動繁榮的景象。
“十二五”期間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之后,眾多作家、藝術家靜下心來搞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藝創作風氣大大改善。最顯著的標志就是今年9月3日舉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專題文藝晚會,極具藝術震撼力和沖擊力,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針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文藝界評獎過多過濫的問題,文化部大力改革文藝評獎制度。自去年以來,文化部系統全面清理整頓文藝評獎,取消了一批、精簡壓縮了一批,總體減少了60%以上。同時,嚴格評獎標準,規范評獎程序,嚴肅評獎紀律,堅決杜絕各種不正之風。文藝評論的風氣得到了扭轉,文藝評論界對各種不良藝術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讓人民滿意”正在成為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
公共文化方面,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市場機制被引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來,激發了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變政府“獨唱”為政府與社會“合唱”。目前,我國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這個網絡體系包括三大類:一類是群眾走進來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文化宮等,保證群眾的讀書權、鑒賞權等基本權益;一類是群眾坐在家里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通過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讓農村群眾在家里免費聽廣播、看電視;一類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各級的文化館和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十二五”期間,文化系統開展了理清文化遺產家底的工作: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76萬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0多處;可移動文物4000多萬件,其中國家評定的珍貴文物有417萬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56萬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70多項。同時,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中央財政每年投入80多億元對國保級文物進行保護。
文化產業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處在快速增長期。2014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39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12.1%,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萬億元、占GDP的2.75%,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翻番,達到2.39萬億元。4年時間即翻一番,而且電影、數字出版、網絡游戲等許多文化行業是以30%以上速度增長的,可見文化產業發展之強勁。現在,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到GDP的3.76%。7個省、市的文化產業占到GDP的5%以上。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對外文化工作影響已覆蓋全球。目前,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節)”等各種文化品牌活動遍及全球,成為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數量到“十二五”期末有望增加到25個。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95所孔子學院和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對外廣播和電視在播出語種、播出時間和發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節目和頻道在境外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 (記者 韓業庭)
中國文聯:開創文藝新風貌
中國文聯是黨領導的文藝界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十二五”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中宣部的有力指導下,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推動文藝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新突破。
堅持當代文藝的歷史使命和正確方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把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重要精神的學習貫徹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集中學習、專題研討、廣泛宣傳、制定落實舉措等方式,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刻領會核心要義和精神內涵,深刻把握當代文藝繁榮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時代要求,用講話精神凝聚思想共識,指導文藝實踐。
堅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開展主題文藝實踐活動。著眼于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圍繞國慶紀念、建黨紀念、改革開放紀念等重大活動,突出中國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利用展覽、展示、展演、展映等多種藝術方式講述中國人民追夢鑄夢的感人故事和奮斗激情。在中國文聯組織和推動下,數以萬計的文藝工作者積極參與“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節日”“百花迎春大聯歡”等系列主題文藝活動。舉辦“今日中國”藝術周、兩岸四地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民間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努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秉持文化為民惠民樂民宗旨,通過“采風創作、慰問演出、輔導培訓、文藝支教、展覽展示”等多種方式,組織廣大文藝志愿者先后赴老少邊窮、地震災區、部隊軍營、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現場和工廠學校廣泛開展“到人民中去”“送歡樂下基層”“向人民匯報”等主題鮮明的文藝惠民活動。僅2014年10月至今,全國文聯系統開展主題實踐活動2000多場次,吸引近7萬名文藝志愿者踴躍參與,服務基層群眾達300萬人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五年來,中國文聯及各團體會員著力通過項目扶持、采風創作、評論評獎、宣傳推介等方式,大力推動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民間文藝等生產創作,涌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中華民族文明影像志工程等一大批生動展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成就的文藝精品。堅持正確的評獎導向,完善評價機制,簡化頒獎形式。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組織編寫《中國藝術發展報告》,正式成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設立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創辦《中國文藝評論》。
堅持把文藝界行風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設一支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在行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行業建設、行業管理和行業自律。注重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連續組織開展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評比表彰活動,108名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獲得此項榮譽。密切關注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記者 郭超)
影視:品質時代已然來臨
“十二五”期間,我國影視業一路高歌猛進,藝術創作日臻成熟,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邁入跨越式發展的階段。
在各種藝術形式爭奇斗艷之中,電影異軍突起,在產業基礎、市場規模、創作數量、文化多樣性與品質內涵,以及電影規范管理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約131億元,2014年則達到近300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已達330.09億元,國產電影抵擋住了進口大片的輪番沖擊,獲得197.55億元票房,市場占有率接近60%。票房數據不斷提高的背后,是電影品質的迅速提升。關注現實生活的《親愛的》《萬箭穿心》,蘊含東方氣韻的《一代宗師》《繡春刀》,文藝氣息濃郁的《歸來》《黃金時代》《白日焰火》,展現電影工業水平的《智取威虎山》《狼圖騰》《捉妖記》,以及促進電影品質整體推進的多樣類型片,昭示著中國電影創作所迸發出來的旺盛生命力。“互聯網+”時代正撲面而來,不僅給電影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也從更加深廣的層面影響著電影的制作、發行、放映等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催生電影觀念的巨變。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市場迅速擴張,跨界融合不斷深入,人才結構發生轉變,中國電影正在走向一條全新的良性發展軌道,“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宏偉理想正在變成現實行動。
大銀幕熱鬧非凡,小熒屏也精彩紛呈。其中,電視劇作為中國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形態之一,關涉的不僅是大眾的娛樂訴求,也觸及老百姓的精神期許和生活愿景,以及國家的文化安全,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戰略。圍繞著電視劇產生的社會話題與公眾評議,讓電視劇成為引領社會風尚、感知現實生活、觸摸世事輿情的重要風向標和參照系。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的電視劇生產總量超過15000集,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電視劇創作者的精品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優秀的電視劇紛至沓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平凡的世界》《虎媽貓爸》等作品,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下足功夫,以歷史為鑒,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分別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軍事題材、農村題材、家庭題材等領域實現突破,具有思想高度、藝術深度和情感溫度。
五年來,中國電視業獲得長足發展,除了電視劇,綜藝節目也持續保持熱播態勢,成了人們茶余飯后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佳肴。2012年《中國好聲音》熱播,引起歌唱類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發展。緊接著,《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笑傲江湖》《我是演說家》等節目你方唱罷我登臺,受到眾多觀眾的喜愛,喜劇類、親子類、戶外運動類、演講類等在熒屏上各領風騷,使綜藝節目類型逐漸豐富起來。在收視率不斷增長、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電視綜藝節目開始擺脫過度娛樂化、依賴引進海外模式的怪圈,向“有意義且有意思”的方向轉型,諸如《挑戰不可能》《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等有道德、有筋骨、有溫度的原創綜藝節目不斷涌現出來。 (記者 牛夢笛 李蕾)
中國作協:勇攀文學高峰
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的發展始終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學靜水流深,勇攀高峰;網絡文學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家們以人民為中心,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獨具魅力的文化形象。特別是去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來,中國作家們積極學習領會會議精神,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視為行動指南,文學創作領域表現出新活力,顯現出新氣象。
“十二五”時期,一些卓有實力的作家相繼推出直面當下現實、藝術精益求精的力作,在不同題材領域、各種體裁形式上都有重要的收獲。以長篇小說為例,作家個人在創作上的與時俱進與藝術更新,當代小說創作的勇于直面現實和視點下沉,使得當下的長篇小說創作較之過去,更接地氣,更有正氣。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共有252部作品參評,比上屆增加74部,反映出長篇小說創作、出版的持續繁榮。獲獎的五部作品受到了專家和讀者的廣泛認可,體現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準。
在中國書業版圖上,兒童文學是重要的存在。近年來,少兒圖書市場以年均百分之十的增幅增長,其中兒童文學的比重不斷擴大,至今占據超過40%的圖書份額。兒童文學出版迎來“黃金時代”。2015年7月由中宣部和中國作協聯合在京召開的“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座談會”上,兒童文學作家、出版工作者和評論家共同探討如何創造兒童文學創作出版新的輝煌的課題。
中國作協2013年開始實施“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在少數民族文學人才培養、扶持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優秀母語作品翻譯、扶持優秀作品出版、扶持理論批評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使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至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中漢譯民專項,已精選翻譯出版蒙、藏、維、哈、朝五種民族文字《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粹》50卷,仍在翻譯編輯25卷;民譯漢專項已精選翻譯出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選》20卷。少數民族作家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5年9月1日,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會員共計1280人。
2013年起,騰訊文學、百度文學等陸續成立,網絡文學形成集閱讀、出版、影視、游戲、文化產品于一身的立體商業鏈。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4年網絡文學有161款作品的影視版權售出,2012年至2014年有50多款作品轉換為游戲產品,預計2015年網絡文學產值將突破70億元。隨著中國作協指導各地成立網絡作家協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舉措的實施,網絡文學的發展環境日趨優化。
2012年11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2014年春天,作家麥家的長篇小說《解密》英譯本在英美等35個國家上市,且上市首日即改寫中國作家在海外銷售的最好成績,闖進英國和美國的亞馬遜圖書排行榜。2015年8月22日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的第73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這些成功的例子都表明,“十二五”時期,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國文學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歷程中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 (記者 饒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