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十月的思考(武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28日11:27 來源:天津日報 武 歆

      十月不僅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思考的季節。沒有思考、總結,就沒有收獲的喜悅,甚至還會迷失方向。作為一個寫作者,在這金秋季節里,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十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具有特別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結合自己的創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家一定要用文學作品說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而文學作品必須要有獨特鮮活的人物來支撐,如此才能使人牢記。創作怎樣的文學人物,是與作家擁有怎樣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相聯系的。每一個難以忘懷的文學人物,都是作家人生經歷、精神追求、內心情感的映襯,“文學人物”是與創作這些“文學人物”的作家心心相連的。

      怎樣通過文學作品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怎樣將這些元素具體化、形象化、藝術化,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作品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考驗著作者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創作的成敗。過去的十年中,我始終在創作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著力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負的革命青年形象,突出表現他們勇于追求自由、追求進步的人生精神。我認為,戰爭年代革命青年令人敬仰的精神追求,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的理想和犧牲依舊讓我們感動,他們的崇高精神與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我在寫作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時,力求貼著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寫,不脫離時代背景,直面歷史。同時,站在今天的角度,關照現實,關注當下。小說是虛構的,但歷史是真實的;虛構的小說,必須要有一根連通“歷史與現實”的精神長繩貫穿始終。小說人物是虛構的,但小說人物體現的精神是與時代需要相契合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中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我努力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調和方式將歷史與現實打通。無論何時,“歷史與現實”這根長繩,要理性地繃緊它,讓小說人物從這根長繩上真實感人地從過去走到今天,完成從“歷史到現實”的藝術丈量。

      作家要通過文學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說,講好中國故事,將豐滿的藝術人物形象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面前,讓他們讀懂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感動于他們的理想、信仰和追求。了解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知曉了共產黨人艱苦卓絕、敢于犧牲的過去,就會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一切,更會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

      身為寫作者,同時又是文學工作的組織者,這雙重的肩負,讓我更是感到責任重大。作為市作協文學院院長,每當走進文學院,每當面對簽約作家,每當和同事們策劃、組織一項項文學活動時,我始終都在思考“方向”這個問題。重溫講話,我找到了正確答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也是作家藝術家最大的幸福”。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市作協廣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組織作家們走出辦公室、走出書齋,行走在廣闊的大地上,讓文學創作更加“接地氣”,更加具有時代的力量。于是,老中青三代作家紛紛走到火熱生活中去,走到人民群眾中去,進行深度采訪和潛心寫作。在建設美麗天津的征程上,天津作家將會發出燦爛迷人的文學的聲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