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天賜玉山(楊海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09日09:43 來源:光明日報 楊海蒂

      秋韻在玉山徘徊,藏在林中,凝在葉上,飄在天空,落在花間。

      千年古邑玉山,雄踞江西東大門,以境內有懷玉山得名。文人墨客在此遺留的詩詞歌詠數不勝數,其中以古詩詞“冰為溪水玉為山”“半江青山半江城”“水含金沙山懷玉”最能道其神髓;近代著名文學家郁達夫譽之“東方威尼斯”,更使其美名遠揚。

      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集中國山川之美的玉山多名勝古跡,“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唐閻立本墓,宋懷玉書院、端明書院,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明文成塔、狀元牌坊、紅石條城墻,清童生考棚、旌德會館,還有民國時期的機場,以及武安山東麓的南宋行宮遺址,名震遐邇的東岳廟,一一見證著玉山昔日的繁華與輝煌。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森林、海洋。玉山有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有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信江源國家濕地公園,三居其二。

      漏底,名字讓人感覺很神秘,緣于地下有天河,因而村莊從未被洪澇肆虐過。她遺世獨立,靜謐從容,本色天然,讓我無比動心。村頭青巖石壁,沉寂千年,屋前舍后山花爛漫、遍地野果、雞鴨成群、童子嬉戲,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桃花源,保留著最本真的原生態。

      金色的陽光從云層間灑落,照耀著澄澈剔透的三清湖水,湛藍的湖面,猶如一匹閃閃發亮的綾羅綢緞。湖中有連綿十里的溶洞群,有佛教圣地少華山。我聯想起韓國經典影片《冬去春來》,演繹的就是一個湖心小島上的悲歡離合,以四季更替闡釋人生無常。

      “三清第一景”天梁,既勾連三清山,也連接漏底村,還有地下暗河與三清湖相通。天梁山峰峻谷幽,怪石林立,石門天梁雄偉壯觀,暗河溶洞神秘莫測,涌泉飛瀑奇特瑰麗,民間傳說豐富多彩,歷來為文人雅士垂青。據史書記載,狀元洞旁,原有澗底松一株,宋高宗趙構寫下《題汪狀元澗底松》,御題我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欽點狀元、玉山人士汪應辰。

      走出天梁,泛舟金沙灣。蜿蜒流淌的金沙溪,美得讓我意亂情迷,曾經鐘情過的那些河流,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河水波光粼粼,兩岸茂林修竹,蘆葦成片如夢如幻,水鳥成群翩躚起舞,讓人如臨仙境。樹林里造型各異的枝干,倒映在水中的樹影,橫在溪流上的拱橋,岸邊浣洗的村婦、寫生的學生,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生動的江南水鄉畫卷。

      懷玉山因“天帝遺玉”而得名,與三清山山脈相連,山頂避暑勝地玉峰,層林盡染五彩斑斕,被譽為“中國的普羅旺斯”;山下有金剛峰法海寺,寺旁有草堂書院,后更名為懷玉書院,朱熹曾于此講學并著述《玉山講義》。山間有朱熹手書“蟠龍崗”和趙佑手題“高山流水”摩崖石刻。王安石、陸游、費宏、楊萬里、顧況、郭勸、戴叔倫……一干文壇大佬,對玉山從來不吝贊美;“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不朽詩句也是辛棄疾在玉山寫就的。

      詩人流連駐足玉山,書畫大家閻立本卻是將身家性命奉獻給了玉山,這位畫出過傳世名作《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的唐代宰相,對玉山一見傾心,拋卻榮華隱居于此,悟無為參佛法,將一切財物捐與僧人,由六祖惠能將其宅院改建成江南名剎普寧寺。普寧寺環境清幽、風景秀麗,寺前,冰溪河似環形玉帶,繞武安山緩緩流過。閻立本去世后,僧人將其墓筑于寺后百余米處。

      玉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玉山是江南重鎮,位居閩浙贛三省要沖,“兩江鎖鑰,八省通衢”,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太平天國石達開、李秀成,清代左宗棠等人都曾踏上玉山,留下足跡。

      儒的博大,道的紫氣,佛的靈光,皆匯聚于玉山,多元文化激蕩融合,玉山兼容并蓄,源源不斷汲取營養,因而,造就出往昔的“中國翰林第一村”,當今的全國“博士縣”“才子鄉”。懷玉山又曾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方志敏烈士的蒙難地,是中國共產黨清貧精神的發源地。自然風光,文化遺存,革命遺址,還有世界稀缺礦產青石板材……多色旅游資源混合,使懷玉山有著卓爾不群的氣質。

      雖得天獨厚,但不斷自勵自新,奮力接駁時代列車,這便是今日玉山之可貴。“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創新縣城”業已建成,首屆中式臺球世界錦標賽在此成功舉辦,高鐵開通使玉山如虎添翼。玉山有夢想,有智慧,有膽識,有文化情懷,有超前意識,正在全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以最佳面貌呈現給遠方的來客。

      大美玉山,生機勃勃的小城,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深情的風景。

      天賜玉山,祝福玉山。

      (作者為《人民文學》雜志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