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夏 潮(中國文聯副主席、評論家)
姜 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曲藝家)
徐沛東(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家)
惠敏莉(西安易俗社社長、戲劇家)
核心閱讀
在理論上,大多數人認同文藝離不開人民;而一旦落實到創作實踐中,尤其是與市場、利益發生沖突時,背離人民的情況就時有發生
越是以人民為中心,越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勇于擔當的藝術責任感,“一遍拆洗一遍新”,不斷創新、發展、完善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落實到音樂上,就是要讓源于人民、屬于人民的音樂藝術,最終回饋人民、惠及人民
服務人民,與人民同在,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實現文藝的偉大創造,這是文藝發展的根本途徑
張江:只要文藝存在,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問題就永不過時。關于這一問題,我們當下的癥結是理論與實踐相悖:在理論上,大多數人都認同文藝離不開人民;而一旦落實到創作實踐中,尤其是與市場、利益發生沖突時,背離人民的情況就時有發生。說到底,這還是思想上的問題。
人民是文藝舞臺的主體
夏潮:“人民是歷史創造者”“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這些論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真理,生動表述了人民在文藝作品中的主體地位,并且準確回答了文藝創作來自誰、表現誰、為了誰的問題。
如果說歷史是個大舞臺,人民就是這個舞臺的真正主角。人民在不同時期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這體現的是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時代體現。文藝創作是客觀世界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的創造活動和實踐成果構成文藝創作的來源,人民大眾的審美和藝術評價主導文藝創作的方向。這又體現了人民的文藝主體性內涵。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的生活又是最生動的歷史。恰恰是人民瑣碎平凡、點點滴滴的現實生活,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離開這個源泉,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將人民作為歷史主體、作為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作家藝術家就不能熱衷于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而要書寫人民、謳歌人民,塑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人民形象。人類文明史上歷久彌新的傳世經典,多是以最廣大的人群為書寫對象,體察民生,感知民情,所以不僅能獲得當時讀者的認同,而且歷經社會歷史的變遷不褪色。
此外,文藝作品需要讀者和觀眾解讀。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人民是文藝的接受主體,沒有經過人民的檢驗,文藝作品恐怕還不能算是最后的完成,這是人民的文藝主體性的另一層含義。作家藝術家要敢于把自己的創作交由人民去評鑒,以人民評價為尺度,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的鑒賞與批評,才能創作出經得起歷史淘洗的傳世之作。
人民的需要是真正的需要
張江:文藝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專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豐富性也越來越強。正因為如此,很多原點性的問題反而被忽略和遺忘。文藝為什么能夠存在?為什么能夠幾千年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并且不斷發展成熟?原因就在于人民需要。這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
姜昆:文藝與人民相依相伴、相輔相成,對于最具民族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的曲藝藝術來說,更是如此。接地氣,才能有人氣,曲藝所深蘊潛藏的人民性,是它存在的理由,也是它獲得一代代觀眾歡迎的根本原因。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精神借助曲藝形式得以廣泛傳播,曲藝藝術也在這一過程中歷久彌新,與時俱進。
曲藝界有句話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什么意思?人民是我們的老師,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只有切近人民需要,切近生活現實,不斷修改、創新、發展,曲藝藝術的血脈才能延續不絕。這一過程中,需要我們直面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發展的精神需求,在堅持曲藝藝術本體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敢為人先,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技巧要素,融合各種有益觀念,不斷促進曲藝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民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簡單的需要,而是與時俱進的真正的需要,越是以人民為中心,越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勇于擔當的藝術責任感。
“責重山岳,能者方可當之!”曲藝界向來有“說書唱戲勸人方”的優良傳統,這也是心里有人民、肩上有擔當的具體表現。回顧過往,許多曲藝先輩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烽火硝煙中,“快板大王”畢革飛、我們的老主席王尊三用曲藝鼓舞了無數指戰員與革命群眾的士氣;抗美援朝戰場上,相聲名家“小蘑菇”常寶堃與弦師程樹棠用鮮血染紅了異國他鄉的土地;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曲藝界四面紅旗之一的郭文秋用《送梳子》展現了人民對社會主義的擁護;粉碎“四人幫”后,《帽子工廠》《“白骨精”現形記》《假大空》《如此照相》等作品對極“左”思想如利刃般揭露諷刺,令無數觀眾警醒和深思。勇于擔當是我們文藝輕騎兵的文化自覺、藝術自覺、價值自覺,今天,曲藝界更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面對新任務拿出新本事,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曲藝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為人民服務靠好作品
張江:文藝根本價值的實現方式,就是回到人民、回饋人民。回到人民,就是文藝作品不能滿足于只在小圈子內流傳;回饋人民,就是要通過創作,給予人民大眾高品質的精神滋養。作家藝術家服務人民的最好方式,不是別的,就是拿出人民大眾喜歡的好作品。
徐沛東:論起“文化惠民”,音樂必不可少。無論是盛世歡歌,還是親情贊歌,無論是尋常巷陌的恣意抒發,還是華美舞臺上的精致演繹,都在豐富著老百姓的文娛生活。音樂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極高的普及度成為受眾面最寬泛的藝術門類之一。所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改善文化民生和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落實到音樂工作上來,就是要讓源于人民、屬于人民的音樂藝術,真正回饋人民、惠及人民。而結合今天的音樂生態來看,最重要的是在音樂創作中自覺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的有機結合,將思想性寓于藝術性、娛樂性之中,既表達群眾的真情實感,反映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情趣,又符合主流價值觀,引領大眾音樂文化潮流。
多少實踐已經證明,文藝工作者唯有準確表達民族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時代主旋律,方能讓藝術生命常青。回憶我的創作道路,凡是與人民情感息息相關的作品,凡是緊扣時代脈搏的作品,凡是接地氣的作品,如《籬笆墻的影子》《我熱戀的故鄉》《亞洲雄風》《愛我中華》《得民心者得天下》《辣妹子》《大地飛歌》等,都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這也激勵著我堅持精品意識,努力豐富音樂作品的表現力,不斷提升藝術境界。
民無魂不立,國無魄不強。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文化對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愈發重要。我黨歷屆領導人都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并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文化強國戰略。當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振興之魂和強國之魄,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精神動力。音樂文化在傳播愛國主義、凝聚民族力量、高揚時代旗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音樂文化工作者,我們要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文化潮流中,自覺守護民族精神家園,自覺關注國家大業和民生百態,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入音樂創作實踐,為實現文化強國夢努力奮斗。
讓作品攜帶“熱愛”的溫度
張江: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同樣,熱愛人民也不是空洞的口號。對作家藝術家而言,熱愛人民就是要落實到創作中,落實到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情節、每一個細節上,讓自己的作品始終攜帶著生活的氣息和人民的溫度。
惠敏莉:作為古老地方劇種的秦腔,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于廣袤的黃土地,成為黃土地人民的藝術心聲。因此,演繹人民的喜怒哀樂,讓人民喜聞樂見,就是秦腔的生存之根、發展之本;離開了黃土地、黃土地人,秦腔藝術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一名深受黃土地文化滋養的地方戲演員,我深諳秦腔劇種與黃土地人民的血肉聯系,深知基層觀眾對于傳統藝術的渴求,也深信優秀文化能“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無論什么藝術,從審美價值關系這個角度來看,人民大眾都是“需求”的主體,文藝作品這個客體只有通過人民群眾的檢閱并最終被接受,才能實現自己藝術創作的價值,并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基于這樣的認識,多年來,我帶領西安易俗社一方面抓創作,新排、復排劇目30余臺,另一方面深入廠礦、農村、街道、社區、高校、軍營和老少邊窮地區,為人民群眾演出。為了更好地貼近群眾、服務人民,我在秦腔藝術之外,還學習了陜西的其他十多種地方戲,在傳承保護瀕危地方劇種的同時擴大這些劇種的受眾面。事實證明,只要有好演出、好劇目,觀眾對這些地方戲是歡迎的。這些年,從新疆邊陲到上海灘,從哈爾濱到寶島臺灣,易俗社從三秦大地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無論是邊關軍營還是海島鄉間,無論是金碧輝煌還是風吹雪打,哪里有人民群眾,哪里就是我們奉獻藝術作品的舞臺。
張江:文藝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滿足人民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時,文藝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形成發展的動力。與人民同在,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實現文藝的偉大創造,才是文學藝術發展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