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作家的氣節(趙晏彪)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07日10:04 來源:中國藝術報 趙晏彪

      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作家筆下常寫常新的一個話題,而作家的氣節與骨氣,往往是讀者通過作家的言行從而衡量其是否有人格、脊梁的一把尺子。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每當國家陷入戰爭的泥沼中的時候,以筆為槍,往往都是文人們心中有擔當、共抒國難的一種方式方法。氣節、操守、骨氣,從來都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文人的脊梁。

      當抗日戰爭硝煙燃起時,許多文人悲憤于國土淪喪,強敵入侵,痛恨于自己不能效命疆場殺敵報國,只好采取另一種方式,以筆為矛進行抗戰,創作了大量的鼓舞士氣,宣揚抗敵精神的作品。

      1934年冬,詩人、劇作家田漢被捕后,在監獄中為電影《風云兒女》寫下主題歌詞《義勇軍進行曲》 ,經聶耳譜曲后,隨著電影的放映而迅速傳遍全國,激勵無數愛國志士和青年人投身到抗日戰場中。中國第一個全文譯出了《共產黨宣言》這部馬恩經典著作的陳望道,曾與魯迅、葉圣陶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著作家抗日會” 。巴金《抗戰三部曲》 、艾青的《火把》 、臧克家的《從軍行》 、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 、范長江的《臺兒莊血戰經過》 、駱賓基的《東戰場別動隊》 、蕭乾《血肉筑成的滇緬路》 、老舍的《四世同堂》 、丁玲的《一顆未出膛的子彈》 、趙樹理的長篇《李家莊的變遷》 、孫犁的《白洋淀紀事》 、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林語堂的長篇小說《風聲鶴唳》 、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 ……一篇篇,一章章,一首首,都是這些中國的知識分子,讓民族的文學藝術生命倔強地存活下去的生命之歌。

      當然,也不乏沒有氣節和骨氣的文人。在北京有一條為了紀念中國29軍抗日將領趙登禹將軍命名的胡同,在趙登禹路胡同的北口有一處四合院,便是周作人的故居。歷史如此的巧合,將兩個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同命運、不同思想、不同氣節的人組接在了一起。周作人的骨頭在文人當中屬于軟的,他的氣節也是多變的。他本來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但當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他卻以“中國必敗”的言論成為漢奸。與留在淪陷的北平、為保晚節郁悒致病逝去的錢玄同,為躲避日寇、在流浪中殫精竭慮、夜以繼日翻譯莎士比亞戲劇貧病而亡的朱生豪,客死香港的文化界泰斗蔡元培,寫出大量抗日歌曲、病死家中的音樂家黃自等人相比,周作人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棄。

      70年了,這些愛國作家雖已作古,但他們依舊偉大。70年了,這些作家的氣節,依然被后人傳頌。無論是正面戰斗,還是敵后戰場,他們以筆為武裝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與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智慧和氣節譜寫了一曲曲、一首首感天撼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他們的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是有民族氣節的作家,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作家以筆作槍是一種家國情懷。家是個人的放大,國又是家的放大。作品,是一個作家氣節的反映;文學,是一個時代氣節的體現。生者,永遠銘記那段恥辱的歷史;歷史,永遠鐫刻有氣節的作家。

      “學者的墨汁,在某種程度上要比英雄的鮮血還可貴。 ”讓我們銘記住這位先哲的話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