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一切緣于對詩歌的愛——悼張同吾(張慶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14日09:2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慶和

      8月8日,正要吃午飯,張同吾先生的夫人孟繁琛老師打來電話,說同吾于上午9點40分走了。聞之哽咽,悲痛之心難以言表。頭天晚上我和孟老師還通了電話,說同吾情況不好,家里人都排好了班,準備日夜守護。

      20多天前,我曾去醫院看望過同吾。他幾乎吃不下飯,偶爾吃進了還會吐出來。他身體憔悴,精神還好,本打算看看他就走,不成想一聊竟20多分鐘。實在不愿離開,可又怕他太累,只好四手相握,灑淚而別。

      我和同吾相識40多年,我們心相通,語相諧,每每相見,大都敘家事勝于詩事,言自身多于他人,一種晴天雨日都可信賴的友情,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加深厚。

      作為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張同吾的名字是響亮的,在詩歌界幾乎無人不知。早在25年前,同是詩歌理論家的阿紅就對張同吾有過這樣的評價:“難得的是他不執不隨,難得的是他不媚不俗。同吾是有主見并且有創見的詩歌評論家,他的詩觀是成熟的理性,評論一段時間的詩,他能作出精當的、歷史的、有說服力的概括,指陳得失與路向;評論一位詩人的詩,他從多角度觀察,從橫向縱向比較,他能作出恰切的中肯的評價。”“讀同吾的評論,常常覺得是一種享受,沒有經院氣,沒有酸腐味,不擺架子,不唬人,有感情,有色彩,有形象,通篇像散文,許多段落又像詩,但終究是評論,尋脈究絡,又有嚴密的思辨邏輯。”阿紅先生的評價是很準確很公允的,一個評論家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并形成鮮明的學術個性,是很不容易的事。

      一個人成為雜家不難,而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一定成就就難了。張同吾不但是評論家,他自己的散文、小說和詩歌也頗有成就。他當年評論過的小說《受戒》《蒲柳人家》等,都曾引起過很大的反響,有的還上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間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20多年前,繼他的詩論集《詩的審美與技巧》(這本書當時印了1.1萬冊,很快就銷售一空)、《詩潮思考錄》、《小說藝術鑒賞》等頗受讀者喜愛的文學評論集之后,近年來又連續出版了他的評論集《詩的燦爛與憂傷》《沉思與夢想》《詩的本體與詩人素質》《棗樹的意象和雨的精魂》《青銅與星光的守望》《高山聽海音》、散文隨筆集《哲學的白天與詩的夜晚》《放牧靈魂》以及書法作品集,《張同吾文集》七卷本也已經面世。作家從維熙說張同吾的小說評論“立意新穎,文筆樸實無華,字里行間飄溢出一種淡淡的墨香”,并稱贊他的文風有一種陰柔之美,難怪青年作家和詩人們稱贊他的評論是哲理風和散文美的統一。當年他的中篇小說集《不只是相思》出版后,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藍棣之教授在讀了其中一部小說《愛,不是選擇》之后,還興致勃勃地寫了一篇評論,稱他的創作是“淡藍色的初雪”。

      張同吾先生的文化積淀是中西合璧,他的文藝觀是開放的,他有著自由不羈的靈魂,對人間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世俗的羈絆,充滿人性美的魅力。可是在處世之道人格精神方面,又深受傳統文化的熏染,比如他對青年朋友們都以禮相待,客氣而尊重,卻不輕易承認是他的弟子,一旦他認可,就不再客氣而要求甚嚴,對你的做文做人全面負責。他從不以名家自居,居高臨下。雖然對朋友感情深厚有求必應,但是,他又是寓剛于柔的人,永遠不失去自我的人,是個不能任人擺布的人。如果你待他以誠,他一定投桃報李。過去在中學和大學教書,領導都很尊重他,他則以禮相待,恭謹勤學,他群眾威信高,能一呼百應。他離開通州已經幾十年了,至今那里還流傳他的一些故事,有的甚至被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

      張同吾先生自幼愛詩,終生為詩事忙碌。他既是詩歌評論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詩歌活動家、組織者,為我國詩歌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創建中國詩歌學會,在前無先例、手無分文的情況下,同吾憑著對詩歌的那份熱愛和執著,克服種種困難,沖破無數阻力,終于為詩歌界搭建起一座詩的平臺——中國詩歌學會,讓詩人們擁有了一種家的歸屬感(當初同吾先生曾私下對我說,去民政部辦理登記手續時需要注冊資金,詩歌學會分文沒有,他便把自己多年儲存的稿費拿出一些,作為開辦費用)。同吾擔任中國詩歌學會秘書長達17年之久,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17年里,無論組織詩人采風,搭建文企聯合橋梁、掛牌授牌、研討詩人作品,還是創建詩歌獎項等,他一樁樁、一件件都做得扎實、細致,方方面面都考慮得周全,并且盡量照顧到各方面情況和詩人們的心情。17年的秘書長工作,傾注了他退休生活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同吾先生為中國詩歌事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每當述及中國詩歌學會的工作時,同吾都以感念的心情,不止一次地說起最初那些曾經支持、關心、幫助,與他一起風雨同舟的伙伴和朋友。還特別感謝當年支持學會成立的作協領導瑪拉沁夫,老詩人臧克家、艾青、鄒狄帆等前輩,以及歷屆作協領導對詩歌學會的關心并支持,感謝來自全國的眾多詩人們的理解和支持,感謝學會幾位副秘書長的合作和辛勤工作。

      詩歌學會的日常工作很繁雜,外出開會、講學、各類文學活動和接待朋友等等,弄得他沒時間看書寫文章,為此他也曾經很苦惱,很無奈。他每年收到各地詩友寄來的詩集達數百冊,約評約序者不計其數,他常為顧不上回信致謝而歉疚,而深感不安。但是,他仍是勉勵以為,在極其繁忙中不斷擠時間寫作,這累累碩果實在難得。最近兩年,詩歌界先后逝去幾位重量級詩人,情義篤深的同吾心情十分沉重,他為每位過世的詩人都寫過感人至深的懷念文章,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他的悲痛惋惜之情。可知,這些文章都是他以自己的病軀之體而為之。特別是在詩人李小雨追思會上由海田代讀的那篇懷念文章,人們哪里知道,那是同吾在病榻上,忍著病痛,額頭冒著汗,一字一頓,分幾次才寫成的。

      今年3月,同吾病了,病情很重。北京乃至全國各地的詩人們得知消息后,有不少人想去看望他。同吾先是瞞著大家,電話里總說是感冒,小毛病,幾天就好。后來他住進了醫院,也不肯告訴大家。他對家人說,我一生只是緣于熱愛詩歌,為詩做了點該做的事情,有點病犯不著驚動大家。大家都很忙,來一趟也不容易。再說了,來看我的人,要么帶物,要么帶錢,我這一生欠朋友們的太多太多了,以后讓我拿什么去回報大家!同吾先生就是這樣,為了詩事,為了詩人、朋友,他想得周到,做得細心,辛勞操持了一生。

      張同吾先生是一座山,站上這山會望得更遠;同吾先生是一棵樹,走近這樹會感知蔭涼;同吾先生是一條河,站在這河邊,會發現那種見底的清澈——這是千言萬語說不盡的張同吾。

      天堂之路也許不再坎坷,愿同吾先生一路走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