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漫長的生活道路上,高爾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團火。”回憶幾乎伴隨了一生的高爾基研究歷程,陳壽朋教授如是說。
一
2014年7月,陳壽朋主筆的《高爾基學術史研究》(譯林出版社)問世。他寄來簽名本,在扉頁用俄文謙虛地寫道:“祝你永遠快樂、幸福!”此后,他數次致電,希望我為這部作品寫一篇評論,“你應該知道我對高爾基的感情,這是我一輩子的事業,是我的生命。這部書,是我一生心血的一個句號。”他說,語氣驕傲而感傷。
初識陳壽朋,是在1993年中國對外友好協會舉辦的一次中俄文學交流活動上,他送我《高爾基晚節及其他》,扉頁上用俄文題道:“科學的社會主義為我們創造了最高的精神高峰,從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過去,指出一條走向未來的唯一捷徑,從‘必然的王國到自由的王國’的大道。”這是高爾基在《論短視和遠見》中的一段話,蘊含著他的信仰和抉擇、襟懷和抱負。不久,高爾基寫下了給他帶來巨大聲譽,也帶來巨大爭議的長篇小說《母親》,以文學的方式堅定地表達了他對于社會主義的理解和展望。陳壽朋彼時在此引用,別有深意。
陳壽朋是我國卓有成就的高爾基學學者。《高爾基學術史研究》是陳壽朋繼《高爾基美學思想論稿》《高爾基創作論稿》《高爾基晚節及其他》《步入高爾基的情感深處》及譯著《論高爾基的創作》《最初的年代》等20余部專著之后的又一部著作。先前學術界將高爾基學研究重點放在20世紀30年代,而在這部書中,他提出了高爾基學形成的時間應該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新論斷。與俄羅斯學者側重創作過程研究、追求材料確鑿、文獻考據細致不同,以陳壽朋為代表的中國學者更重視將高爾基研究與本國的時代問題密切聯系起來。
陳壽朋對高爾基有著特殊的感情。他1931年出生于江南,1952年畢業于上海俄語學院,20世紀60年代從北京支邊到了內蒙古,他的高爾基研究事業就是在內蒙古的艱苦環境中起步的。在高校執教40余年,他始終滿懷熱忱地致力于高爾基作品的翻譯和研究,將大半輩子的生命全部獻給了高爾基。
耄耋之年的陳壽朋清癯、儒雅,像夏日的寒冰,不知不覺地散發著理性的冷靜和智慧的清涼。然而,談到高爾基,他卻立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像火一樣燃燒”——高爾基在文學作品中慣常的表現手法,其實也是陳壽朋的生命軌跡和工作狀態。
高爾基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蜚聲世界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就被陸續介紹到中國,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陳壽朋說,對高爾基而言,中國是他的一個遙遠的“故鄉”。1900年,他曾在給契訶夫的信中寫道:“非常想去中國!一同去吧!”他也曾嘆息:“唉,為什么我不是一個中國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高爾基立即堅定地表達了他的立場:“援助中國,是世界無產階級團結的表現。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只有無產階級能夠有力地說出:‘不準干涉中國!’——而且能夠更加有力地證實這并非一句空話。”與陳壽朋相識20余年,他談得最多的就是高爾基。“今天,我們尤其不能忘記他。”陳壽朋說。
二
高爾基,1868年出生在伏爾加河畔一個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10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他當過鞋店學徒、碼頭搬運工、鐵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門人、園丁……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寫出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高加索日報》的編輯對這篇來稿十分滿意,通知作者到報館去。編輯見到高爾基,大為驚異,他沒想到,寫出如此出色作品的人竟是個衣著襤褸的流浪漢。編輯說:“我們決定發表你的小說,但稿子應當署個名才行。”高爾基沉思了一下說:“那就這樣署名吧:馬克西姆·高爾基。”在俄語里,“高爾基”的意思是“痛苦”,“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從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為筆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這一年,他24歲。
在同樣的年齡,高爾基這個名字照亮了陳壽朋的人生道路。百萬大軍渡江前夜,陳壽朋是解放軍部隊無數熱血青年中的一個。那個晚上,在年輕戰士聲討國民黨反動派迫害國統區革命青年的群眾大會上,一名大學生用悲壯的聲音喊出高爾基的詩句:“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霎時,高爾基這個名字像磁石一樣吸引了他,從此引導了他的一世情緣。不久,陳壽朋在解放區的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終于借到了蕭三翻譯的《高爾基創作選集》,書中第一篇作品就是《海燕》。整整一夜,他偎在用稻草鋪成的地鋪一角,借著油燈貪婪地讀完全書。書中洋溢的那種令人奮發的革命激情,鼓蕩得他夜不能寐,成為他此生此世心底的莊嚴奠基。
高爾基筆下那些靈動厚重的形象——在蒼茫大海上展翅飛翔的無畏的海燕,把自己燃燒的心托在手上的英勇的丹柯……都在陳壽朋的心里,掀起過滔天波瀾。歲月無痕,往事如煙,惟有高爾基是陳壽朋心中不滅的燈盞,是呼嘯于俄羅斯大地與天空間的勇敢的海燕。作為戰斗者的海燕,高爾基一生坎坷顛沛,飽嘗人間痛苦,但他的目光卻洞穿了整個人類。他的精神、情感、思想、文采乃至他的生命都是屬于整個人類社會的,他用他的全部,塑造了一座不朽的紀念碑。高爾基歌頌自由、捍衛真理的聲音穿透了堅硬的時間,穿透了細密的空間,一直在陳壽朋心中回蕩。
20世紀60年代,陳壽朋在內蒙古大學講授外國文學史。當時,國內的高爾基研究還相對薄弱,陳壽朋敏銳地意識到,作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始創人,高爾基在世界文學史上是一座里程碑。他緊縮生活開支,傾囊訂購有關高爾基和美學方面的圖書雜志。他也“淘”舊書,心愛的《高爾基選集》和《高爾基劇本集》,就是在呼和浩特的古舊書店“淘”來的。
高爾基,“最大的痛苦”。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敏銳地看到高爾基“意識深處充滿了痛苦”,但他并沒有“悲觀”,更不是一個“軟弱”的人。陳壽朋說,這個評價是公允、客觀的。他兀兀窮年,苦心鉆研,在陋室翻資料、爬格子,默默耕耘,固守心島,苦不堪言,深深地體會到了高爾基所遭遇的挫折,體會到了高爾基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苦難和在苦難中的思考。
春去秋來,三易寒暑,陳壽朋終于在初春的子夜完成了《高爾基美學思想》初稿。然而,稿子寄出后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等到這本書歷經波折出版時,已是20年過去了。陳壽朋捧到散發油墨清香的樣書,禁不住感觸萬千。
這本書在學術界引起極大反響,著名學者戈寶權、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孫繩武、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輝凡等評價這是一部“具有獨創見解的作品”,“是我國數十年來論述高爾基文藝思想最詳盡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稱陳壽朋“從事的是一項開拓性的研究工作”。同行評價,陳壽朋“以歷史家的細微嚴謹的治學態度,從準確的客觀事實出發,探索高爾基美學思想的來龍去脈——淵源、曲折的道路、成熟的過程及深遠的影響。這樣一部論據充分的著作,在我國幾十年來的外國作家評價中是屈指可數的”。
這部書的成功激勵著陳壽朋。幾十年來,他把心血和虔誠播灑在學府講壇和鴻篇巨制上。在中國,他第一個開設高爾基研究專題課程,第一個指導以高爾基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外國文學史中,他編寫的高爾基章節占據了重要內容。作為高爾基學學者,陳壽朋曾擔任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三
高爾基——這個名字,在陳壽朋心里牽動的情感是溫馨和難以言喻的。這位“用帶血的歌喉為生他養他的俄羅斯人民的壯麗事業叫喊了一生”的偉大作家,用他筆下一個又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哺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贊譽高爾基“為世界創造了另一個天地,即各種激動人心的命運和形象的世界,并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俄羅斯人民的偉大”。高爾基和茨威格的友誼,至今被視為世界文壇的趣事,陳壽朋與高爾基的“默契”,也成為中國高爾基研究的佳話。
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瀚海行舟,無數個等待天明的星夜兼程,化作了乘風破浪的勇氣。“感謝高爾基伴我驅走寒夜走向春天!”陳壽朋說。
從高爾基和他的作品中,他發現了一個民族的力量、一個民族偉大的心靈和整個全貌。“這是高爾基帶給世界的精神震撼,更是高爾基留給今天的歷史回聲。”無論是在萬馬齊喑的過去,還是在其藝術光輝被蒙上了塵埃的今天,陳壽朋始終認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偉大奠基人,“高爾基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這樣堅執中,在一部部接踵而至的學術著作中,陳壽朋獨辟蹊徑,獨有斬獲。他以其充沛的感情、不懈的努力和嚴密的論證,引領我們步入了這位偉大文學家的情感深處,撥開近年來籠罩在高爾基身上的層層迷霧。
“高爾基,這個俄羅斯人民偉大的兒子,1868年他托著一顆苦難的心,從災難深重的舊俄羅斯走來;68年后又帶著一顆無法寧靜的心,從矛盾重重的俄羅斯歸去。他集中了他那個時代進步人們的一切聰明和智慧,他也同樣擺脫不了時代給予他的局限。”陳壽朋說,“高爾基是一個有缺點的偉大戰士,但他是個大寫的‘人’。”陳壽朋試圖將一個真實的、全面的高爾基還原給歷史。他正視國內外對高爾基批評的核心問題,以鮮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和細膩的分析,梳理出十月革命前后、客居索倫托、欣然回國、孤獨的晚年等高爾基最后20年的思想感情脈絡。他不為賢者護短,以學者的冷靜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真實的高爾基,高爾基的偉大、探索、迷誤和不足都是他那個時代給予他的特征。
陳壽朋一生研究高爾基,一生注視俄羅斯,一生追求中俄文化交流,一生致力中俄和平友誼,俄羅斯的高爾基研究專家親切地稱他為:陳·高爾基。
2016年,是高爾基逝世80周年。80年,對于漫長的歷史歲月來說,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逝。而對于某個階段的文學史,卻足以使之塵埃落定。恰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時間隨風而逝,隔了近80年的風云變幻和世事滄桑,今天,全世界到處都有人以各種方式憑吊這位熱血斗士。高爾基的文字獨具風格——濃墨重彩,愛憎分明,筆勢凌厲,劍拔弩張——他是一個象征,一個時代和一個民族的象征。“不管高爾基研究如何被邊緣、被遮蔽,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不僅是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更是中國的朋友,他永遠同中國人民在一起!”
制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