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為什么是“文化現代性”?(牛學智)

    ——關于拙著《文化現代性批評視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7月27日10:24 來源:中國藝術報 牛學智

      在這本小書之前,我出版過4本其他著作。從大的學科范疇來看,那些書基本都屬于“文學理論” 。然而細說, 《當代批評的眾神肖像》和《當代批評的本土話語審視》可能更靠近文學理論或文藝理論思想研究。所謂“思想” ,簡單說,不是一直以來文學理論慣例知識的生產,而是從當前哲學文化學、社會學重新生成文學批評話語及方式的研究。正是有了這個變化,令一些業內人驚訝不小,覺得“讀不懂” 。這個語境,大概是《文化現代性批評視野》的寫作由來。不妨干脆亮明自己的底牌,不然,老在慣性中滑行的讀者,總以“文學”學科或行規眼光看待文學批評的讀者,一定不會順順利利理解我在當前大的文化語境處理文學的批評方式和價值尺度。關于這本書,重點需要解釋的其實是這樣兩個問題。

      其一,為什么是“文化現代性” ?在文學批評圈內摸索過多年的人大概都會有個反應,就是在大家都差不多覺得“現代性”是個“危機” ,以及該反思“現代性”的時候,我怎么就偏偏反而以人們已經或即將扔掉的東西作為論評文學藝術思潮的價值支點呢?坦率地說,我總覺得,把人的焦慮癥、無助感和沒有安全感等,一味地推到作為思想的現代性本身,是毫無道理的。反過來說,正因為人并未自覺地使用自己的理性,才會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然肯定包括人性本身的問題。如此,文化現代性,即人的現代性問題,非但沒得到正面觀照,反而被視為戕害人乃至窒息人的文化方式而加以圍剿。這個時候,文化現代性之所以構成我清理大多數帶有普遍性的文學思潮的價值尺度,是因為當我把觀察的視點置于社會內層時發現,我們大概只能在現代社會這個軌道上往前行駛,而不是相反的方向。既如此,解放人、成全人為其人的最有效途徑,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在“回不去”的前提下進行。那么,晚近三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革及其內中滋生的多重錯位,就應該首先交由文化現代性來照射其緣由——這其實是把文學及理論批評置于社會而不是具體個體內心遭遇的一個視野。有了這個視野,所獲得的解釋結果,不是為了實現空洞而虛無的理論崇高性,而是為著切實可靠的言說有效性。

      其二,由此引出的第二個問題便是, “傳統文化”該怎樣處理的問題。 “傳統文化”當然十分寬泛,具體到文學及理論批評,對人的態度傾向于宗法文明形態或原始文明形態者,可稱之為“文化傳統主義” 。這本小書的第二部分可看作是微觀透視寧夏文學的一個研究專輯。寧夏作家的敘事普遍缺乏文化現代性思想的觀照,以致于故事、人物、情節甚至細節,許多都很難在當前的現實中來進行功能性再闡發,這會影響其參與寧夏作為地域之一種的一般日常生活的文化參與度,也自然會影響其在全國一線文化思潮中的份額。大的方面講,寧夏是個移民地區,并沒有滯重難返的宗法文化歷史前提,但事實卻并不如此,這正是我動用文化現代性這一價值尺度的本意。

      另外,第三部分是由我組織并圍繞我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的四則對話。總的來說,本著并非刻意在“文藝現代性” “哲學現代性”和“社會現代性”之后,狗尾續貂,再加上“文化現代性”以嘩眾取寵,而是今天時代已經不容知識分子閉門造車,也不大歡迎仍然四平八穩地重復前人觀點,今天學人需以“文化現代性”這個期許,反過來審視前三者的得與失,進而把論說的鏡頭推進到社會結構內層,真正參與到“城市化”進程中去,完善現代社會機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