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這個詞開始被廣泛引用。他的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么,包含著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講,都得從頭細思。
□張 煒(山東)
幾乎所有具備巨大創造力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樸素和簡單。人一旦有了機會主義和過重的名利心,就難以回到樸素的境界,就會產生表演的欲望,走向廣告式的操弄。這極不利于能量的發揮,是生命的耗散。小智越多,大智越少。“聰明絕頂”者會犯最大的錯誤,而“傻乎乎”的人卻在走一條大路。怎樣使生命能量得到很好的保存,這是一個不小的命題。李白多么率真又多么驕傲——當他驕傲時就變得無力;當他回到李白式的簡單中,就會寫出那些不可思議的美妙詩句。
李白和杜甫經歷了過多的擾煩,這使我們不由得去想:他們如果一生只做寫詩這一件事該有多好!這種愿望和要求看起來簡單,其實人世間沒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做一件事”并不意味著其他事情都不做,而是指將主要的能量都凝聚和圍繞在一個方面,一切都圍繞著它、服務于它。
李白和杜甫卻用大量的時間去求仙,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兩個偉大的詩人——他們不是在做許多事情嗎?不是很業余嗎?
就本質意義而言,也許人世間只有文學事業可以是“業余的”,并且也只有這樣才最為正常。作為心靈之業、生命現象,也只能如此。文學寫作者不能是一個“專業寫作者”。李白和杜甫就在這種“業余”的狀態里,自然而然地留下了這些有韻的文字,這正是他們生命的痕跡。
稿費和專業作家致使文學藝術演變為一個行當和職業,成為謀生獲利的手段——所以才有如何博得更多人的喜歡,怎樣才能賣得更好的問題。一個人不再專心于社會和人生,也不為形而上的命題所焦慮,最后連為藝術而藝術的那種巨大陶醉也會喪失。如果說藝術是生命的延伸,是靈魂的投影和反射,那也就只能看生命的質地和能量了。
李白和杜甫那些流傳千古的輝煌創造就是如此。如果他們過分地在文學上寄托自己的功名心,過分地囿于一個專業一種職業,那將是斷然難為的。他們的詩章只是自己求索真理、奔波生活的副產品。當然文學作為一個表達工具,也有極為技術化的部分,但那畢竟不是最重要的。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這個詞開始被廣泛引用。他的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么,包含著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講,都得從頭細思。怎么才是“善養”?什么才是“浩然之氣”?什么才是“氣”?怎么“養”?如果真的搞通了這句話的全部意涵,現代人不僅會有力量,而且身體也會更好。在時下這樣一個物質主義、商業和數字時代,最需要也是最難得的,也許就是怎樣蓄養這種“浩然之氣”——個體生命與茫茫虛無相連接的含納與覺悟,如此才會有那樣的“氣”。孟子自己認為“浩然之氣”難以解釋,但還是做了解釋:“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這里除了強調個體與茫茫天地相接之外,還含有“正義”的意思。這種“浩然之氣”應該理解為個體生命與宇宙、大自然之間有和諧共振的關系,氣息彼此交通,從而獲得并保持充盈純粹正義的氣息和能量。這種氣息和能量不應該被破壞,但隨著現代科技、世俗利害的逼近,我們離那種渺遠的虛無、生命的覺悟、潛于心性底層的力量,已經是越來越陌生越來越遙遠了。現代人類幾乎完全喪失了那種氣概。
孟子身處戰國時期,那時候一切還比較原始樸素,世界還沒有這么喧鬧,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要強調養“浩然之氣”。可見這種“氣”是最不易蓄積,最易流失的。
李白和杜甫的那個時期比起現代的喧鬧畢竟少多了。他們在應對外界事物的時候也比現代簡單多了。他們的簡單與樸素,正是他們所擁有的最了不起的一筆財富。我們讀他們那些不可思議的詩篇,常常為其中偉岸過人的氣魄所震懾,甚至常常產生出一閃之念:世上的偉大詩句已經被他們吟完了,后人大概再也不必嘗試了。
是的,李白和杜甫那一代詩人,比較今人,更有可能蓄養起自己的“浩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