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寫給恩師陸耀東先生(程光煒)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6月11日10:42 來源:中華讀書報 程光煒

      從1992年算起,我拜陸耀東先生為業師已有16個年頭。而我最初讀他研究徐志摩的文章,應該是1979年上大二的時候,這么算來,我從讀他的著述并受其影響已整整30年。

      陸先生是李何林、唐弢和王瑤之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第二代奠基者之一。上世紀70、80年代之交,百廢待興,文化建設正在復蘇之中。而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經歷了長時期的厄運之后,正在由國內一批杰出學者打牢地基,開始初步的建設。陸先生的中國新詩研究,就是本學科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我之所以30年后仍然對他的徐志摩研究有極深的印象,原因是徐氏乃是正統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非主流作家”,他的很多作品被目為“禁區”,而他對美、自由的理解早已被歷史遺忘。所以,當我作為大二學生,懵懵懂懂地希望了解“文學史原貌”的時候,陸先生富有激情、審美敏銳力和對作品的細讀,無疑在我心目中“再造”了一個全新的徐志摩。我想我們那代人中的很多人,都在這些文章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學教育。陸先生對新詩研究的另一重要貢獻,恐怕是他研究聞一多的系列文章。他對聞一多“愛國詩歌”歷史內涵的深刻剖析,對詩人“三美理論”的意義闡釋,尤其是其作品“詩美”的品嘗鑒賞,雖時隔20余年,仍有常讀常新的感受。許多后來者的聞一多研究,顯然都汲取了這種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如果單純從“文學性”上談論上述研究的意義,也許并無大驚小怪之處。然而回到30年前的歷史語境,尤其是當很多作家還被“禁區”鎖住,“藝術批評”、“美的鑒賞”、“作品細讀”還都是被否定的對象的時候,這些石破天驚的研究勇氣和銳利眼光,就具有了“超越歷史”的意義。我們再把它們納入“學術史”的框架之中,那么它們作為一座“考古學”的“舊址”,實在有極大的一次次“重訪”的價值。

      默然觀察,陸先生學術研究對我的啟發主要有兩點:一是他勇于開拓“研究新領域”的膽識和眼光。我覺得大學者、一流學者與人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能在歷史轉折期敏感捕捉到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對象,建立研究規范,進行示范性探討,并確立研究對象在整個文學史研究中的“獨特性”意義。徐、聞的研究就是如此。這種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奠基意義顯而易見。二是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我數十年來讀陸先生的文章,最深印象就是他文字的講究,一字一句都恰到好處,引文出處、敘述評點無不嚴絲合縫,多少年后你都找不出一點瑕疵。而這類問題,在我們這代人中,尤其是在成批生產的研究生論文中,恐怕是難看的例子很多。記得幾年前陸先生的《中國新詩史》第一卷在北京舉行首發式時,嚴家炎先生有一個評價。他說,新詩研究你們看陸耀東先生、孫玉石先生的文章,所有的“注釋”都可以放心地引用,因為它們是最靠得住的。這種評價,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研究“圈子”中人們的一種普遍“共識”。

      當然,陸耀東先生一生最為重要的劃時代之作,應該是他百萬言之巨、正在陸續問世的三卷本的《中國新詩史》。我們知道,在新詩史研究領域,詩人、流派、現象和創作風格等專項研究已有眾多成果,迄今未有“全本”意義上的中國新詩史著作。大家已經非常熟悉陸先生近30年來在資料搜集、校勘方面所做的堪稱艱巨的工作,這包括師母謝韻梅先生和其女兒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我就不再多說。據陸先生說,截止到1949年,能夠知道的新詩集有1500多部,而他本人就收藏了800多部,許多不易復印的詩集只能采取閱讀和記錄的方式納入視野。另外,散布在各種期刊雜志上的組詩和單篇作品更是不計其數。為掌握最為詳盡的作品和資料,陸先生廣為搜求,歷數十年為一日;為了盡量了解詩人和批評家創作過程中的詳細情況,也是大量搜集和整理各種資料。這種難以想象的艱巨工作,不要說對一位老先生,即使處于青壯年時期的研究者,也是無法想象的。從已經出版的第一卷看,《新詩史》眼光宏闊、結構雄偉,它的資料非常豐富和詳盡,論述和評析也要言不煩、簡潔深刻。很多敘述,道別人所未道,豐富而婉轉,達到了立意精湛、涵蘊深遠的境界。很多文字,可以作為我們專業的“范文”來讀。我們知道,“中國新詩三十年”,對20年代詩人的研究比較充分,如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以及各個流派。30年代的詩人前期和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有詩藝精致化的傾向,而后期一方面與戰爭年代聯系較緊,與此同時,以“校園詩歌”為主體的后期象征派創作也在逐步興起。40年代則主要以兩個詩派為代表,但由于過去研究不夠,或因歷史原因存在各種分歧,40年代詩歌仍有較大的挖掘、深入探討的空間。30年來,陸先生已有與30年代、40年代詩歌相關的論文問世,很多分量很重的論文,已對這些年代的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藝術風格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我想它們的歷史架構,早在老師心中醞釀、深思多年,那一篇氣勢恢宏的文學畫卷,恐怕已經在陸先生的精神世界中繪就了吧。

      作為陸耀東先生的學生,平生最感慚愧的就是雖知他用力甚勤,做學問一絲不茍,以至到了對自己近于苛刻的地步,但一到自己的研究,就常有茍且心理。學術雖應承傳,一代一代往下賡續,然而社會風潮也在干擾、誘惑,使這種承傳的質量大受影響。我寫這篇短文,一是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和感戴之情,同時借以反省自己,在對往事的追憶回顧中汲取激勵自己的力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