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寫蘇東坡的文章實在是太多了,我在想為什么千年之下,會有那么多人如此熱愛這位潦倒的老頭?他那沾滿風塵的長衫里究竟藏著什么樣的魔力呢?
蘇東坡絕對算得上不世出的天才。他不只是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樣樣精通,他還是一位釀酒師、工程師、美食家,甚至瑜伽術的修煉者。他元氣淋漓、多才多藝的生命實在讓很多人目瞪口呆,從而深信人之才具真真判若云泥。但是這些還不足以讓蘇東坡成為一顆異常閃耀的文化恒星,他之所以能為后世不斷掛念、書寫,是在經歷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之后,逐漸形成的一種歷經困厄、返璞歸真的赤子童心式的文化人格。
是的,正是這種可親可敬的文化人格,讓蘇東坡更久遠地贏得了后人的心靈共鳴。今天讀東坡的詩詞文章,我們常常可以讀到一種對于宇宙人生的探尋與理解,無論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還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甚或“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都顯見著充滿了對宇宙無窮、個體有限、命運艱辛、人生偶然的種種玄思與領悟。正是在這種對人生本質徹然領悟的基礎上,蘇東坡建立了面對苦難的達觀、超脫的人生態度。這讓我想到,真正的勇者必是對人生有了透徹洞察之人,因為理解了個體之渺小與命運之苦痛,他反倒得以成為一個無所畏懼、沒有什么苦難能夠擊倒的勇士。所以,我們看到的蘇東坡,永遠是一派載酒載歌,自得其樂,困厄來臨,一笑置之的豁達而又瀟灑的形象。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大儒如朱熹、王夫之不喜歡蘇東坡,認為他看空人生的思想偏于消極,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事。天才的特征不僅是當世的孤獨,更在于身后的備受評議。不管如何,蘇東坡已經走過,他留下了太多可以咀嚼的文化遺產。談起中國的文化歷史,我們無法繞過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