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白 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掖平(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
王躍文(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
毛時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批評家)
核心閱讀
“從水管里流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缺少精神內力和道德標高的文藝,無論數量多么豐繁,也是沒有意義的
博覽群書的書本之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要有建立在現實觀照基礎上的道德良知、人文情懷,否則,知識僅僅是知識
只有深深地愛著他的民族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所處的歷史與時代,才可能真正寫出充滿生氣、靈氣和銳氣的作品
從事精神生產的作家藝術家,必須將修養和擔當化合。只有修養沒有擔當,修養止于修身養性;只有擔當沒有修養,擔當止于一廂情愿
張江: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人品與文品的關系,認為只有人品高尚,文品、藝品才能高潔。事實也的確如此,作家藝術家沒有過硬的內在修養,很難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魯迅先生說得好,從水管里流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將文與德割裂開來,認為文藝家只負責創作好作品,修養品行的要求是額外的附加,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
完善精神內力與道德標高
白燁:因文藝葆有塑造形象、傳遞情感和作用于精神的特殊功用,文藝家自身的修為與內力向來為人們所看重。宋代的蘇轍就說過:“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法國的巴爾扎克更是認為:“藝術是德行的寶庫。”正是因為這些偉大的文藝家特別注重正己修身,才有出自他們之手的偉大作品流傳至今,澤惠后世。
文藝創作自身要求著德藝雙馨,古今中外的文藝大家們也一再踐行著德藝雙馨,但德藝雙馨并非是當下文藝家們普遍而自覺的追求,相反,重藝輕德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還有人公開聲稱“不要德藝雙馨的名頭”。在這種思想的支配與影響下,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寫作、“為人民幣寫作”以及“為娛樂寫作”的種種傾向,不僅時常泛起,而且大行其道,使得當下文藝界流行的作品中,常見“脫離人民,脫離現實”、把作品當“搖錢樹”“搖頭丸”、把“低俗”當“通俗”、把“無聊”當“有趣”的現象。文藝創作在數量繁榮的同時,質量上良莠不齊,泥沙俱下。
當一個時代的文藝沒有了精神的內力,缺少了道德的標高,無論數量多么豐繁,也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里,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文藝家不僅是優秀作品的生產者,而且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文化生活的引領者。因此,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是文藝家為文為人的題中應有之義。文藝家應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不僅要在文藝創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養上追求卓越,從而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英國作家毛姆說過:“為藝術而藝術,不會比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義。”當年他批評的現象在今天依然需要引以為戒。
文藝家比的是底蘊深厚
張江:文藝創作當然包含一定的技巧,但是,就創作行為本身而言,我更愿意將它理解成這樣一種行為:創作是一種輸出和發散,它所生成的每個文字、鏡頭、音符、線條等,都攜帶著創作者個人的氣質、內蘊、品格。某種程度上說,文藝創作比拼的,不是誰的手法更高超,而是誰的底蘊更深厚。其中,學養、涵養、修養,正是作家藝術家個人底蘊的重要構成。
李掖平:文藝是鑄造靈魂、啟人心智的工程,對文化的整體精神走向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文藝家作為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對一個民族精神的恒常養護、擢拔、提升之重任,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養、涵養與修養。具體說來,作家藝術家應該在加強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審美素養上狠下功夫,以學養德,內外兼修,涵竹蘭風骨,養梅菊高格,以更加完善的自我向大眾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有學養、涵養、修養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心地澄明、胸襟闊大,目光深邃、情懷慈悲,生動傳神地塑造出向真向善向美、歷久彌新的文學人物,為民眾撥亮精神燈塔,抵制縱欲逐利的不良傾向。
有學養、涵養、修養的作家藝術家,才能接地氣、訴真情、有活力,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的進步要求,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以道德力量和倫理深度,以人性內涵和人文關懷,為讀者和觀眾提供充實而溫暖的情感服務。通過描寫生活細節中的溫暖與良善,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過鞭撻人性弱點與病態,傳遞回歸良知的真誠期待。
有學養、涵養、修養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社會與生活、自我與時代、詩意與哲思的交融點上打造出精細深刻的藝術境界,建構起將自我向社會、時代敞開的難能可貴的藝術原創性和豐富性;才能做到無論是現實主義的在場寫實,還是浪漫主義的激情抒唱,無論是象征主義的深刻寓意,還是古典主義的雅致優美,無論是現代主義的荒誕瑰奇,還是表現主義的拓深創新,都能自成一格,行文或繁復或簡約,或濃烈或素樸,或律動或沉靜,皆能獨樹一幟,流傳久遠。
有深愛大痛才會有元氣淋漓
張江:學養、涵養、修養,可以比喻為作家藝術家的元氣。元氣從哪里來?如何做到元氣淋漓?博覽群書,學識過人,用知識充盈自己的血脈,這些書本之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要有建立在現實觀照基礎上的道德良知、人文情懷,否則,知識僅僅是知識。
王躍文:好的文學作品,能動人魂魄,能洗滌心靈,能燃起人們追求幸福的激情,能成為“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這其中的精髓要義,必是作家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真觀察、真感悟,對人民有最深切的愛、最真摯的痛,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飽滿生動、元氣淋漓。
歸有光說:“文章,天地之元氣,得之者,其氣直與天地同流。”中國的哲學家喜歡用元氣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本源。而文學的本源,除了為人類探尋宇宙生命的奧秘,描摹禮贊宇宙萬物的壯闊美麗,讓人們更加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物質世界以外,更在于寫出人類靈魂的高貴,寫出理想人性的美好,寫出作家心目中人類所應該有也值得有的理想生活。文學的本源,始終應是向著真善美的追尋與皈依。但這并不意味著作家的筆下只能出現美好的事物,甚而只能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那些像刀一樣鋒利剖析著人性的陰暗,那些啞著喉嚨呼喊著人類的悲傷與痛苦,那些像雷霆一樣追問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那些有力量、有正氣、敢質疑、敢批判,那些以別樣的筆墨追求真善美的文學,同樣是趨于文學本源的文學。
我早些年寫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蒼黃》《朝夕之間》,這些作品大多以政府機關為故事背景,有評論家便冠我以“政治文化小說家”頭銜,也有評論家指出我是承接了啟蒙文學中對國民性的揭示與批判,哀其官場中人性的異化,痛其官場靈魂的掙扎與迷失,探尋其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承認這的確是我創作的原初動機。我在這些作品中沒能構建出人應該怎樣生活的理想狀態,但正因為沉痛于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沉痛于本應美好的人性的扭曲,沉痛于生命意義的缺失,我不得不以此來拷問人性的灰暗,以此逼問灰暗背后的美好與潔白。
2007年我寫了長篇小說《大清相國》,寫的是古代的清官賢相。2012年寫了中篇小說《漫水》,寫我理想中的鄉村和回望里的鄉愁。2014年寫了長篇小說《愛歷元年》,寫喧囂世俗生活中知識分子的情感救贖。有評論家說我“創作轉型”,我以為,以題材來為作家分類定性并不妥。有些作家確乎傾其一生鐘情于一類題材,但更多作家在不同時期對生活的敏感點會發生變化,對生活的感悟和追問會變化,作家自己的精神靈魂也在成長,他會在不同的創作時期呈現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究其創作實質卻并沒有變化。他依然在用手中的筆捍衛文學的尊嚴和自由,嚴肅嚴謹地觀察、質疑、思考,以文學來呼喚和構筑真善美的世界。題材變了,唯內心的真實愛痛不變。
別林斯基說過:“沒有一個詩人能夠由于自身和依賴自身而偉大,他既不依賴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賴自己的幸福。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這句話道出了文學創作的真諦:一個作家,只有深深地愛著他的民族和人民,將他的愛痛深深植根于所處的歷史與時代,勇敢直面現實,超越個人,超越自我,將真誠的生命貫注到他的文學創作中,才可能寫出充滿生氣、靈氣和銳氣的作品。
修養要和擔當相化合
張江:修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面相,是一種綜合素質;擔當是一個人積極作為、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氣。從事精神生產的作家藝術家,必須要將修養和擔當化合,追求有修養的擔當、有擔當的修養。只有修養沒有擔當,修養止于修身養性;只有擔當沒有修養,擔當止于一廂情愿。
毛時安:文藝作品的價值是通過和讀者、觀眾的交流來實現的。這種交流背后,是作家藝術家承擔的責任。雖然我們不能漫無邊際地夸大每一部文藝作品的社會作用,但事實上,文藝作品影響時代進程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家海明威說,一個在岑寂中獨立工作的作家,假如他確實不同凡響,就必須天天面對永恒的東西,或者面對缺乏永恒的狀況。這就是說,當你擁有真理時你有責任傳播真理,當你不理解真理時你有責任去追求真理。所以,真正的作家藝術家會非常嚴肅地對待自己肩上的責任。正是這種責任驅使海明威將《永別了,武器》結尾的最后一頁改寫了39遍。
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責任升華就轉化成了擔當意識——在社會和時代的重大轉折之際,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應該不避風險有所擔當。當詩人席勒目睹了上流社會的頹廢和底層社會的野蠻時,出于良知和擔當,他創作了由27封書信構成的《審美教育書簡》,提出了借助美育健全人格的想法。有鑒于秦王朝統一六國后的迅速滅亡,年輕的賈誼在各種社會思潮混雜的時候,寫下洋洋灑灑的《過秦論》,為漢初的社會穩定和繁榮提供了客觀、公允、堅實的歷史總結。當下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為著歷代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中國夢的實現而跋涉向前,作家藝術家有責任為祖國的進步放聲歌唱,為推動歷史進步的人民放聲歌唱。
思想家、文學家顧炎武說,文須有益于天下,文須有益于將來。這兩個“有益”,就是每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作家藝術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張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對作家藝術家而言,自身的修為學養、品德情懷也是源頭活水。時下,一些明星大腕的不端行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個人修養和品德的缺失。因此,提高修養,增加內力,當是每個作家藝術家終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