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天下雖安 忘戰必危(汪守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23日09:48 來源:人民日報 汪守德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歷史是由戰爭與和平兩個部分組成的。在有文字記載的8000多年歷史中,真正沒有硝煙的和平歲月只占很小一部分,戰爭這個令人畏懼的夢魘,自古以來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長期籠罩著整個人類。

      我們所了解的戰爭,無論歷時長短,還是空間寬窄,總是以暴力的面貌呈現于世。或在無盡潑灑與燃燒的血與火之中,催生政治的更迭,改變國家的版圖;或有應時而起、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建立千古銘記的宏圖大業;或有暴虐無道、輕啟戰端的人,不可避免地走向罪惡昭彰的覆滅。

      不論何種形式,戰爭所造成的極大破壞力,以及對人的摧殘,都是今天生活在和平之中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在數不清的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歲月中,我們曾經被侵略、被凌辱、被殺戮,僅以近現代為例,屢屢遭受列強肆虐、軍閥混戰,中華民族被動挨打、血流漂櫓,美麗江山尸橫遍野、萬戶蕭疏的往事不堪回首。從滄桑歷史走來的傷痕累累的中華民族,最能深刻理解戰爭與和平的深意。因而,珍惜和平,警惕戰爭,讓我們的家園天空更藍、河海更清,人民享受更加長久的幸福,是我們永恒的祈禱與追求。

      然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紛繁駁雜、不斷變化的世界。小規模的戰爭和沖突此起彼伏,一些大國恃強凌弱的情況時有發生,恐怖勢力的威脅讓人擔憂。世界依舊充滿著各種力量或明或暗的博弈與斗爭;企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惜為之大動干戈的還大有人在。對于這種種沖動與野心,倘若不堅決予以扼制,世界可能會重陷于苦難的泥淖。

      但和平不是免費的午餐,也不是強者仁慈的饋贈,和平的獲得往往依賴于自身的力量與意志,有時甚至必須通過戰爭的方式來實現,這既是悖論又是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度熱愛和平,反對窮兵黷武的民族。近幾十年,中國擁有了和平建設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方面是因為國際政治局勢的演變,為中國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人民通過浴血戰爭換來的,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無不顯示出國家與民族意志的堅定、實力的增強、刀鋒的凌利,我們的前輩打出了一片讓今人安享的太平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胼手胝足埋頭于國家的經濟建設,沒有英雄兒女前仆后繼的浴血之戰,要想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形象,要想獲得持久的和平,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到了今日,由于享受了太久的和平,有的人開始失去應有的方向感和判斷力,開始認不清我們眼前這份和平從何而來,整日沉醉于歌舞戲謔的生活之中,意志消沉,居安忘危,這樣的精神狀態令人擔憂。

      古人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彼羁痰馗嬲]我們,如果向往和平,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有備才能無患。今天的中國雖然經濟日見強盛,生活日見富足,但砥礪意志、磨練本領,一日不可懈怠。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這是捍衛和平的根本途徑,應該成為人們的共識。

      戰爭是國之大事。一個心胸廣大、修文尚武,又不恃強凌弱、狂妄自大的民族,才能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對于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來說,戰爭永遠不是首選,偃甲銷戈,鑄劍為犁,是我們永遠的夢想。但在這個風云變幻的世界,如若遇到不可預料或突然而至的嚴峻局面,特別是當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受到挑戰的時候,不管是蠻橫的強大對手,還是流氓式的無恥糾纏,我國軍民都決不會畏懼與屈服,必然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以一往無前的堅定決心與英雄氣概,同一切敢于來犯之敵血戰到底,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為了國家的安寧和人民的富足,為了我們永遠希求的和平,我們時刻需要緊握手中的鋼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