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正文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近些年來,黨中央懲治腐敗成效顯著,受到熱切肯定。反腐敗事業的推進,讓人們再度看到掃除腐敗霧霾,迎來風清氣正社會氛圍的希望。當代反腐題材文藝作品回應黨中央反腐敗決策,以現實主義的擔當與勇氣觸及尖銳社會矛盾,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憂患意識,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事實上,當代文學創作對反腐斗爭的表現,從題材、體裁、取向等方面,均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持續為社會增添著正能量。
替社會和民眾代言立言
反腐題材文學創作反映了作家對國家命運的深沉思考,對重大社會問題的敏銳捕捉,對社會生活前進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的焦慮,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性擔當,那種為社會為民眾代言的充沛激情,曾經是一個時期反腐文學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在世紀之交的那些年代里,以張平、陸天明、柳建偉、周梅森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富于強烈使命感的作家,以現實主義的筆法,用自己的創作對社會問題、腐敗陰暗進行猛烈的正面強攻。他們的創作有著明確的意圖,那就是要以自己的作品構建起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直接表明自己對轉型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法制等方面反映出來的矛盾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在他們的作品中,正義與邪惡、真理與謬誤的激烈較量,是時代進步潮流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而在這些較量里,勇敢弄潮者們總是以國家民族發展為己任,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他們的精神風貌就側面反映了在時代前進中的大趨勢。
無論是張平的《抉擇》、陸天明的《大雪無痕》,還是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周梅森的《中國制造》,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首先在于集中體現了干預生活的現實主義勇氣。這些作品的創作大多經歷了認真的深入生活與實地采訪,有著作家個人的理想貫注。這些作品往往圍繞一個企業、一個地方的具體行政運作、生存環境進行敘事描寫,實際上把握與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面貌,社會發展中的波折、大的社會生活場域中善與惡、忠與奸的搏斗,都在作品中化為具體的情節。張揚社會正氣、鼓舞人們迎接挑戰、戰勝丑惡,是作品充溢剛性經典力量的重要原因。這些作品不僅直接回應現實提出的問題,較為深刻地揭示出普通百姓對理想社會生活的期待,具有干預現實的堅實力量,而且將社會問題典型化、集中化,以其現實主義藝術構思,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世紀之交堪稱中國社會全景圖的生動畫面,其史詩性、深沉憂思至今具有不可替代的認識價值,顯現了這一代作家長期觀察生活、參與現實的厚積薄發。這些作品一經發表,往往就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迅速改編為影視作品,社會影響繼續再度攀升,顯現出極強的群眾基礎和生命力。
轉型與新變引人注目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反腐題材文學創作出現新的特點,那就是逐漸走向轉型及深化。此類創作大多在更為細膩入微、更為日常化的敘事中,揭示反腐斗爭內在的驚心動魄。生活場景的精雕細刻、人物心態的準確描摹,成為作品在構思之初即已經確立的基本思路或主要出發點。以往那種宏大社會背景的描繪,波濤洶涌、大浪淘沙式的善與惡的爭斗,退為作品大的社會背景。作家在家庭、單位等小范圍單元中進行“一葉知秋”式的刻畫,無疑已經成為這些新型反腐題材文學創作的顯著特點。比如尤鳳偉的小說《金山寺》,巧妙地圍繞一場花費10萬元的燒香拜佛法事線索,揭示了造成腐敗的原因,以及人們對待腐敗現象的復雜心態。一場作為賄賂出現的法事,耗資竟然有10萬元之巨,但追查的人因不敢得罪作為一方事主的佛,使一件腐敗案不了了之。小說以暗含諷刺的筆法,通過“佛賄”風波,透視人物的靈魂。邵麗具有世情小說風貌的《第四十圈》,沒有正面描摹公務員的腐敗,而是通過寫社會的疾苦、社會的病象,揭示出“看起來誰都有責任,但是論到法律上,又都沒有責任”的尷尬,直指公權力得不到約束造成社會風氣的惡化,以及官場生態中的裙帶關系橫行等不健康、不正常現象,說明反腐倡廉的任重道遠。
新的反腐小說創作更多地伸向人的內心世界,把主人公放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進行考驗,角度巧妙。比如楊少衡的《酒精測試》是拿當下干部喝酒做文章——酒量不錯的副書記“我”早已名聲在外,卻趕上省委暗訪組正在查公務接待,接待一把手朋友時如果被暗訪組查獲, 政治生命馬上結束,但如果臨酒退縮,“我”這個副書記則顯然會“被邊緣化”。一把手的“酒精測試”,測的是自己的權力是否有絕對的權威,以及手下是否絕對忠誠,“一把手的絕對權力帶來的絕對腐敗”,在精巧的布局中,顯得格外意味深長。再如凡一平的《非常審問》,寫的則是貪腐局長萬一光在家和妻子相互進行模擬審問,以期真正被審問時能夠蒙混過關。他希望退掉那些老總們送來的巨款,沒想到這些老總要么不承認,要么表示“打死也不會說”,而且繼續送錢給他。后來萬一光鋃鐺入獄了,但并沒有出現他臆想中的審問,如山鐵證已不再需要他交代什么。作家控訴揭露貪腐之惡、弘揚正義是與觀照萬一光的人格扭曲結合起來的,似乎他惟有入獄才能獲救,重新拾回人格的健全。這些作品不以正面構建正義與邪惡搏斗場景為特色,而是采用了富于文學張力的書寫,對反腐斗爭的揭示頗為深刻。
深化才有出路
反腐斗爭在深化,反腐題材文學創作更需深化。其中的一個難點,是徹底劃清與所謂官場小說的界限——從出發點、立足點到社會效果等方面。官場小說繼承譴責小說余續,立足點是滿足好奇心,低層次展示職場官場的從業技巧,以突出厚黑、人心險惡等博人眼球。反腐文學創作的出發點是促進社會進步與人性完善,對政府運作等的涉及是出于情節的需要,其核心不是 “官場生活”得失內幕,更不能以制造“官場潛規則”為賣點。國家政權機構的主流是好的,是正面的,并不是群眾的對立面,這是反腐文學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反腐文學站在社會主流一邊,呼喚社會進步,在藝術上要避免官場小說流弊,擺脫類型化、臉譜化,以及以情節為敘事結構核心的套路。作家要站在國家利益一邊,而不是展覽社會生活中的丑惡,并采取袖手旁觀姿態。強調反腐文學回到文學本身,就是要發揚現實主義傳統,以人文主義堅守和人道胸懷,勇于批判現實存在的不公,為維護政體廉潔健康鼓與呼。
反腐的核心問題之一在于凈化社會風氣、形成道德人性自我約束機制。人人都拒腐反腐,社會才有希望。反腐文學要探究人心內里,揭示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反映出在社會發展中人的精神世界出現的新問題,而不是隔靴搔癢地簡單羅列事實。閻真的小說《活著之上》,整體上擺脫了善有善報、清官力挽狂瀾等基本模式,拒絕有意或無意地粉飾現實從而遮蔽社會本質揭示的做法,作品揭示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要“找關系”、“托門路”,每個人都多多少少使用或樂于使用一些“潛規則”,反映了社會風氣凈化的任重道遠。優秀作家的現實主義追求往往有對社會的深刻洞見,而不盤桓于好人與壞人、好官與壞官之間的簡單沖突層面上架構故事。反腐題材文學創作要克服有思索無思想,有思考無深度的弊端,強化對人性剖析與拷問,同時強化反腐題材文學的大氣與剛健。
高于生活、提煉主題,克服簡單化、機械化、表面化弊端,需要反腐題材文學創作上升到復雜人性和心靈拷問層面揭示作品主題,這才能開辟出反腐題材文學創作的新路子。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激發出作家的政治、歷史、文化和哲學深層思考提供了土壤,但要杜絕創作的模式化,克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類型化、定型化、臉譜化,還有賴于藝術手法豐富。如果只局限于復制生活故事,或者只滿足于展示人的卑瑣,則無法達到性格典型化,更無法刻畫出人物內心世界,無法達到審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