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作家寫清明(張雨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4月03日10:42 來源:河北日報 張雨義(河南)

      清明,是國人祭奠逝者、緬懷先祖的傳統節日,充滿了惆悵和傷感。捧讀作家筆下的清明節,叫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在《清明二題》中談到,清明祭墳的詩可謂數不勝數,卻有一首,據說是一個農村漢子跪在墳前的呼喚,堪稱民間絕唱或曰天籟:“今日是清明,你的兒子來祭墳。哭一聲,叫一聲,兒的聲音娘慣聽,為何不答應?”這短短幾聲“天籟”,真是感人至極,催人淚下。

      現代作家豐子愷先生在《清明》一文中講述“大家墳”的情景:“每到一個墳上,除對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還有一只小匾,內設小魚、小肉、雞蛋,酒和香燭,是請地主吃的,叫做拜墳墓土地。孩子們中,誰先向墳墓土地叩頭,誰先搶得雞蛋。”從這些文字中,可以領略過去聚族而居,旺門大族上墳祭祖的情景。

      清明也是生機勃發的時節,豐子愷這樣回憶隨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做無上的樂事。”他風趣地把這種踏青稱作“借墓游春”。應該說,清明踏青,為平日里循規蹈矩的人們,提供了釋放自己的好機會。

      清明期間,民間一些地方開展放風箏、蕩秋千、打馬球、插柳等戶外活動。《放風箏》是梁實秋先生暮年的作品,在平淡的敘述中流露出濃濃的生活情趣,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我對放風箏有特殊的癖好,從孩提時起直到三四十歲,遇有機會從沒有放棄過這一有趣的游戲。在北平,放風箏有一定的季節,大約總是在新年過后開春的時候為宜。這時節,風勁而穩。嚴冬時風很大,過于兇猛,春季過后則風又嫌微弱了。開春的時候,蔚藍的天,風不斷地吹,最好放風箏……放風箏時,手牽一根線,看風箏冉冉上升,仿佛自己也跟著風箏飛起了,俯瞰塵寰,怡然自得。”兒時的記憶,總是那么清晰、美好,作者任憑回憶的潮水將自己慢慢浸沒。

      “十里不同風,九里不同俗。”在周作人眼里,清明節就顯得輕松溫暖了許多。他說,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掃墓其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時,人們忙于各自的事業,無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掃墓的時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門,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優游”吧。他在《上墳船里》等詩文中,詳細描寫過紹興掃墓的風俗:“清明前后掃墓時,差不多全家出發,舊時女人外出時頗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當然十分踴躍。掃墓時候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云英。”“草紫苗鮮作夕供,船頭滿載映山紅。”周作人高高興興地記述了掃墓的食事,說,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葷兩素,所謂“十碗頭”,并引紹興平步青作《平氏祭簿》說,上墳要用三牲鵝、魚、肉,且是熏鵝,不知是什么道理。

      在《掃墓》中,周作人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危機感:“我們看某處的土俗,與故鄉或同或異,都覺得有意義,異可資比較,同則別有親切之感。”作者擔心“此俗有點不能常保”,因為“近來人民以職業等等關系去其家鄉者,日益眾多,歸里掃墓之事很不容易了,欲四方客未歸者上墳是猶勸饑民食肉糜也。”帶著游子淡淡的無奈,以及對民間傳統習俗能否傳承下去的擔憂。

      清明節,從來都是死亡與新生交織、歡樂與傷情共存的節日。伴著對故人們的悠悠懷念,品讀作家筆下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文字,人們也對這個特殊的日子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認識。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