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程發聵)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26日11:30 來源:山西日報 程發聵

      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我毅然挑起注釋“縣志”的重擔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我在年輕時曾做過 “文學夢”,為了追夢,考取了山西大學中文系。后來陰差陽錯,做了行政干部,一干就是30年。因而至2000年退休時,深感光陰蹉跎、一事無成、嗟嘆無已。

      是一則唐朝文人交往的趣事,深深地教育鼓舞了我,才挽我于沉廢。唐代的著名詩人白居易與劉禹錫,同年出生,晚年同寓居于洛陽,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晚年的白居易和劉禹錫,他們都患有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十分消極悲觀,于是寫了《詠老贈夢得》一詩給劉禹錫。

      倔強了一輩子的劉禹錫,不同意老朋友的觀點,他揮筆寫了首《酬樂天詠老見示》以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那是在10多年前我退休后,閑來無事,思謀著注釋民國版《翼城縣志》,一試身手。轉而又想,自己已步入老年,有道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別人找樂,自己找“罪”,何苦呢?于是索然作罷。當時的心情,就像白居易《詠老贈夢得》中寫的那樣,消極悲觀,無可如何。但讀了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精神得到了升華。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自己工作30年,固然那些簿書期會、送往迎來等勞什子事令人生厭;而在處理繁雜的庶務中,自己卻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我毅然挑起注釋“縣志”的重擔。前進路上正如所料,荊棘塞途、困難重重。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我轉益多師,勇敢探索,歷經兩年艱辛努力,終于注釋完了這套“縣志”。在此基礎上,又一鼓作氣,先后完成了3部著作,即《古翼城百論》《翼城縣志今譯》《翼城古志集成》,共計500余萬言。

      對于校對這件事,“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因為它需要學識和耐心,要求校者必須具備博雅和細致的品質,才能勝任。而一般人因學養不足,或難耐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大都不愿承擔這一任務。可是我的學生、縣進修校原副校長葛敬嘉君,卻不避煩難,勇于任事,成了我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這次校對《翼城古志集成》,他先把打印稿與原志對照一字一字地校,然后把不同時期的縣志前后對照互校互證,盡量做到精確無誤。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2周年前夕,習近平同志講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但愿我的書能在這一學習活動中發揮作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