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年畫:不僅僅是年的畫——從朱仙鎮木版年畫說開去(王亞軍)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2月23日00:12 來源:人民日報 王亞軍

      和合二仙

      六子送福

      滿載而歸

      馬上鞭

      年畫之于新年的不僅是年味兒,更是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河南開封朱仙鎮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 河北武強、四川綿竹等,作為知名的年畫地方流派與集銷產地,其木版年畫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傳承好這些飽含“民族文化DNA”的民 間美術形式,值得探討。

      悠長的歷史

      年畫孕育于唐,成于宋,歷經元、明、清諸代,不斷發展充實。

      民 間對年畫中門神、灶神的崇拜信仰,可以追溯至殷商。最遲在漢代,門神、灶神已形成藝術雛形。至隋唐,門神題材糅進了儒道釋的文化色彩,且顯露出世俗化的端 倪。唐末、五代,具有年畫內涵的繪畫雖然不乏佳作,但未能形成獨立畫種。直至北宋,城市的繁榮和手工業、商業的發達,以及世俗文化生活的勃興,為年畫的發 展提供了生存土壤。特別是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運用,奠定了年畫廣泛傳播的基礎,木版年畫得到發展,進而形成年俗。

      北宋年間,年畫作坊和 經營“紙畫兒”的“畫市”涌現,不僅民間作坊遍布,京城也有官坊印刷,木版年畫的發展成為必然。宋《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 版、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貼子。”由此可見,當時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及周邊朱仙鎮等地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事實上,為保障大都市 的年畫需求,朱仙鎮幾乎是家家戶戶做木、制版、制色、造紙、印刷、售賣,分工明確,開館舍店鋪、搞長途販運生意興隆。

      北宋滅亡之后,自開封勃興的木版年畫形成了兩大發展區域,南方以南宋都城臨安為中心,逐漸向蘇、閩、粵等沿海地區發展;北方以金都平陽為中心,向陜、冀、魯等地區擴散。

      元代,元曲對于戲曲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反映男耕女織的“耕織圖”等題材進一步發展。至明代,手工業的興盛極大促進了年畫作坊的繁榮。據記載,當時朱仙 鎮從事該行業的多達300余家,大商號招收工人過千,雕版幾千套,木版年畫遠銷各地。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驅魔逐鬼的門神、鐘馗的信仰日漸淡化,盼望五谷 豐收、百福臨門、子孫昌盛的思想日益濃厚,寓意吉祥的年畫題材得到發展。

      清代,木版年畫不但開始吸收、借鑒西洋版畫技法,還與戲曲、文 學、音樂等相互滲透,形成了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南北兩大木版年畫市場。清代中期,朱仙鎮的部分商號遷入開封發展。清末,以石印機器印制的月份牌興起, 對木版年畫構成了沖擊。木版年畫重回門神、灶神等眾神題材,日趨蕭條。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發布《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大量歌頌 新社會、新生活、新思想的題材畫樣涌現。河南開封市組織民間藝人成立了木版年畫制作社。改革開放后,朱仙鎮政府還成立了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機構,先后 挖掘、整理出200余塊年畫老版,重新印制老版年畫300多套,并編印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精選》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藝術的奇葩

      具有獨特地方色彩和淳樸風格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是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魯迅先生曾大量收集朱仙鎮木版年畫,并評價道:“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 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但用色對比強烈,線條粗細反差大,還常常陰刻、陽刻交錯,純樸、厚實、健壯的藝術風格顯露出中原文化特色。從人物造型而言,朱仙鎮木版 年畫往往“頭大身小”,裝飾效果濃厚;人物面部形象一般不打“紅臉蛋”,看起來自然和諧。動物造型藝術處理更加自由,如老虎的形象,傳統民間工藝常處理為 “黃老虎”或“紅老虎”,朱仙鎮年畫則創造性地處理成“紫老虎”,且贏得了贊譽。

      木版年畫題材繁多,朱仙鎮木版年畫也不例外:第一類是 神祇畫,如灶神、天地神、門神等,最多的是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的門神;第二類是歷史故事畫,以民間傳說、演義小說、戲曲故事為刻畫對象,構圖飽 滿,不用背景,以人物表情動作展現故事情節,單純而富有感染力;第三類是吉祥年畫,多為娃娃、仕女,人物形象樸素、無媚態,生活氣息濃厚。

      制作上,從畫稿、雕刻、制色到印刷、裝裱,朱仙鎮木版年畫約需要二十幾道工序,采用木版與鏤版結合,水印套色,先印墨線,而后印色。印版多采用吸水均 勻、硬度適中、經久耐磨的梨木為原料,經過熱蒸、火烤、上油等工序成為“熟版”后再經人工雕刻而成。古代雕版不但線條優美,而且版邊上雕刻有富有韻律的花 邊紋飾,僅雕版就已經是絕美的藝術品。

      發展的道路

      “美名在外,度日如年”,是目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真實境況。雖然各級政府對其進行了多年的政策扶持,但目前整個朱仙鎮木版年畫印制規模仍不大,市場需求量小,同時掌握雕版印刷技藝的藝人也越來越少,傳統的礦、植物顏色磨制方法已鮮為人知。

      究其原因,一是從業動力不足,目前朱仙鎮從事木版年畫制作的僅剩下天義德、萬同、天成、曹家等不足10家作坊,老字號能堅持長期開門營業的僅兩三家,多 數都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二是創作、經營模式陳舊——內容陳舊、固守傳統版本和制作工藝,無法形成大眾化消費市場;小作坊經營,自我宣傳缺位、經營被動, 各字號發展定位不明;粗制濫造的情況普遍存在,使傳統民間工藝的價值縮水。三是學術研究和學術互動不夠,關于木版年畫的學術研討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不能深入木版年畫制作工藝的改良及發展策略。

      “缺了精神食糧的年畫,過年就沒有年味。”過年貼年畫,依然為人喜愛,關鍵是提供什么樣的 年畫、什么內容的年畫。傳承與創新應相輔相成。這既需要考古工作者、博物館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將最優秀的民族文 化傳統原汁原味地保護下來,深入研究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比如找回或復制散落民間的史料雕版、建立博物館等,也需要藝術工作者、藝術經營者等潛心于創作 和經營,更需要兩個群體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合力、激發活力。

      年畫之所以成為民眾的所愛、春節的“寵兒”,關鍵在于它的草根性。上世紀 二三十年代,楊柳青、桃花塢等地已開始細分年畫市場,傳統年畫銷農村,創新年畫銷城鎮。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談到如何讓朱仙鎮木版年畫“活”起 來時,也強調了兩點:一要把藝術還原成文化,把藝術功能轉化為文化功能;二要從傳統市場進入現代市場,讓民間文化進入現代生活。簡而言之,木版年畫的發展 離不開立足于地域文化和時代特色的創作、經營。

      作為獨立畫種的年畫,不僅僅是“年的畫”,表達的也不僅僅是年的期盼。年畫中,有與天地的交流,有對歷史的回望、對祖先的懷念,有人們趨吉避兇的愿望,這些根植于中國人心靈深處和中國文化深處的藝術表達,是傳承和發展年畫的基點。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