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盼望健康的批評空氣早日出現(徐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16日09:2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 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總書記把“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作為一條要求提出來,可見,它已經成為了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文學要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要健康發展,同樣如此。而良好的文學批評環境絕不是文學批評家能夠單獨營造的,需要全社會特別是作家和文學批評家共同營造。當代文學批評不盡如人意,當然有批評家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文學批評的生態環境不盡理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為什么當下文學批評溫文爾雅的多,有棱有角的少?為什么批評家們插花的多,挑刺的少?難道批評家們都看不出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嗎?顯然不是。說白了,就是不少人心有顧慮,怕惹麻煩。輕則得罪作家,在圈里“混不下去”了;重則官司上身,不得安寧。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批評家怎么敢說真話?

      我認為,作家和批評家的關系應該是朋友關系。這個朋友關系當然不是個人私交,更不是酒肉朋友,而是諍友、畏友。夏衍先生在《生活、題材、創作》中說過:“我們不該把批評家當作敵人,而應該把批評家當作諍友。”當一個作家的作品發表之后(甚至在發表之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請我的批評家朋友看一看,這部作品有沒有什么毛病?如果到了這個份兒上,可以說文學批評已經有了一個健康的、良好的環境。可事實并非如此。有的作家作品問世后,希望聽到的是批評家們的歡呼而不是批評。這當然也沒有錯,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嘛。可是面對真誠的批評,作家們也應該有虛心接受的雅量,而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作家和批評家成為諍友的例子不勝枚舉。韓愈是唐朝文壇領袖,他對張籍又有提攜之恩,但他有個毛病,就是恃才傲物,聽不得不同意見。張籍沒有為尊者諱、為友人諱,而是一再寫信給他,直言不諱地提出忠告和批評,最終促使他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韓愈在給張籍的回信中表示:“當更思而悔之耳。”他們的友誼并沒有因為開展批評而終止,反而在這種批評中不斷加深,韓愈終其一生對張籍這位諍友懷有感激之情。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盡管以現實主義的作品聞名世界,但他思想上一度頹廢,甚至在作品中歌頌農奴制。他的朋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對他展開了猛烈的同時又是有理有節的批評,果戈理終于心悅誠服。這樣的關系,正是我們理想中的創作與批評的關系。可是,在當下的中國文學界,到底有多少作家把批評家視為諍友,還是一個問題。

      當然,營造良好的批評環境,批評家也責無旁貸。首先批評家要出于公心,沒有私心,不夾帶個人情緒;要與人為善,不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擺事實、講道理,不要為批評而批評,不故作驚人之語。批評不是目的,提高創作水平、推動文學事業繁榮發展才是目的。

      早在1983年,胡喬木就指出:“在整個新文學運動的歷史上,文學批評從來是比較薄弱的一個方面。”因此,胡喬木提出,我們更需要努力培養文學批評家,更需要愛護良好的文學批評,而這就要求有一種健康的批評空氣。現在,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號召和鼓舞下,對文學批評的重視程度大為提高,我們也盼望健康的批評空氣早日出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