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絡文學受到熱捧,成為中國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兩位網絡作家代表應邀出席,這表明網絡文學已逐漸擺脫邊緣化的位置。然而,需要承認的是,網絡文學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如商業化傾向明顯等問題,如何保持健康良性發展是擺在這一領域的首要難題。對此,學者表示,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進一步融合互補發展。
問題:商業化壓倒文學的審美性
“過于追求經濟價值,忽略作品的審美屬性”,不少人認為,這是網絡文學的“一宗罪”。在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歐陽友權看來,網絡文學是技術與市場催生的文學新類,它先天帶有商業的基因。“20世紀90年代網絡文學剛剛誕生時,主要以網民的自由表達為主,商業模式尚未形成。或許正因于此,其發展顯得后勁不足。”
2003年,起點中文網等網站開始探索原創文學網站的產業化經營,以全媒體產業鏈為標志的商業模式日漸成熟。商業驅動助推著網絡文學的“大躍進”、“人氣堆”:2.89億文學網民、2000萬人上網寫作、200多萬人成為簽約寫手,“粉絲經濟”拉動網絡文學的戰車隆隆前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網絡文學現象”。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叔明表示,自2003年以來,網絡文學逐漸改變創作模式,其商業化程度日益加深。“隨著資本市場的介入,網絡文學的商業性被充分利用,甚至成為商業開發的工具,這一現象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勢。”
歐陽友權表達了同樣的擔憂,“網絡文學已經被文化資本尋租所裹挾,其商業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相剝離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商業化寫作已經走進網絡寫作的前臺,商業化壓倒了文學的審美性。”他說,在網絡文學中,審美與藝術漸行漸遠,有“網絡”而無文學,或有“文學”卻鮮有文學性,造成網絡文學“量”與“質”之間的巨大落差,因而飽受詬病。
舉措:“結對子”促動兩類文學互鑒
隨著網絡文學成為重要的文學現象,網絡作家成為作家隊伍的重要一員,其未來發展問題業已引起主流文壇關注。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崎嶸曾表示,引導、提升網絡文學,關注、扶持網絡作家,已成為中國作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今年7月舉行的首屆全國網絡文學研討會上,陳崎嶸透露,中國作協已啟動成立中國網絡作家協會的相關籌備工作。另外,一個專為網絡文學設立的全國性評獎活動也將啟動。他表示,為網絡文學評獎,要根據網絡文學的特點制定標準、規范程序,借此促動更多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問世。
自2009年7月盛大文學聯合魯迅文學院舉辦“首屆網絡文學作家培訓班”以來,到今年已經連續舉辦了7期,已有數百位網絡作家在魯迅文學院接受培訓,反響良好。此外,中國作協還專門組織開展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結對交友”活動,即讓知名的傳統作家、評論家與網絡作家結成“對子”。這項活動旨在構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融合互補的平臺,架起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交流溝通的橋梁。
“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結對交友’的活動很有意義,但不能‘結對’了事,兩類作家應真正取長補短。”在歐陽友權看來,網絡創作和傳統創作各有所長,如傳統作家更敏銳的現實觀察、更深厚的人文情懷,網絡作家更活躍的藝術想象力、更貼近生活的語言表達,都值得對方借鑒學習。
趨勢:網絡文學形成自己的傳統
實際上,無論網絡文學具備哪些新特征,歸根結底仍然屬于文學范疇,并與傳統文學、經典文學有著“斬不斷”的密切聯系。
歐陽友權梳理了近五年來網絡兒童文學、網絡女性文學、網絡少數民族文學、外國網絡文學等發展現狀。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包括這幾類文學在內的網絡寫作都與傳統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且不說類似《悟空傳》這樣帶有‘戲仿’色彩的網絡作品,大量的武俠、玄幻等類型小說也都與傳統武俠小說具有一定的淵源聯系。”
歐陽友權表示,傳統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網絡寫作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傳統文學、經典文學的“地基”上開辟新篇,誰繼承得好,誰的創造力就更強,作品價值就更高,在這方面網絡作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盡管網絡文學繼承了傳統文學所積累的經驗,但在很大程度上,其是在‘去經典化—再經典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黃鳴奮表示,二者之間的關系有點像動漫和美術——動漫是另類美術,正如美術是正統動漫一般。“如果說網絡文學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那就是隨著網絡平臺的應用更新而有效實現文學經驗的重組。從BBS到聊天室,從個人主頁到商業網站,從博客到微信,每一種網絡應用都有它自己的特殊要求,也都歡迎文學作者去聚集人氣。”
在黃鳴奮看來,當前更重要的是為網絡文學確立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新標準。“這種新標準應當超出商業價值、審美價值等傳統視野,而應考慮到網絡文學為展示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激勵民族創新精神所作的貢獻,也要考慮到網絡文學在我國特有的媒體生態中健康發展的需求,以及網絡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