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國之重器,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現象的凝聚。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公祭鼎”和“和平宣言”,具有極不尋常的意義。
公祭鼎的銘文,由中宣部組織古文研究專家撰寫,采用了四言詩句的“詩經體”,音諧而鏗,節奏爽朗,大呂黃鐘,正是體現了公祭儀式的沉雄莊重,規格高標,雄視環球的氣概,彰顯了中華民族頂天立地威武雄壯的民族尊嚴。
銘文首先歌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廣被世界。仁義之風,化行天下。緊接著敘述近代中國,積弱積貧,致使九原板蕩,中華陸沉,險些被列強瓜分豆剖。“板蕩”一語,出于《詩經·大雅》中的《板》和《蕩》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寫有關國家動亂的內容,因而后人用“板蕩”來表達動亂的年代。日寇乘此之機大舉侵華,破盧溝,占南京,屠城四十日,“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造成舉世震驚的大屠殺慘案。接著筆鋒一轉,敘述抗戰的歷史:“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1945年(乙酉)8月,日寇投降,抗戰勝利。今國家設立典章,制定規矩,規定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鑄鼎公祭,銘文昭昭。祀我國殤,永世不忘。文中“永矢弗諼”一語,出自《詩經·衛風·考盤》:“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意指永不忘記的意思。
綜觀全文,用語慷慨,大氣浩然,大德沛然。挾波濤之洶涌,振鯤鵬之風摶。抒日月之光華,狀河山之斑斕。國家尊嚴,民族威儀,與天地同在,與英靈永存。華文寶鼎,允為合作;鼎銘合璧,足垂長久!
國家公祭儀式上,南京一中77名學生,集體宣讀《和平宣言》。77名青少年,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周年。
《和平宣言》也是用四言詩“詩經體”寫成,以情動人,文采斐然,與《公祭鼎銘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宣言》開頭敘述回憶了南京慘案的簡要歷史經過和大屠殺慘烈狀況,控訴了日寇的暴行。緊接著寫了對大屠殺的歷史思考,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百年悲嘆,警鐘鳴響。”著重從汲取教訓方面,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宣言的結尾,著重寫了公祭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強調“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
《和平宣言》作者是74歲的南京市作協顧問馮亦同。從2002年開始,他先后5次應邀執筆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國際和平集會撰寫《和平宣言》,這已經是第六次了。今年首個國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原來用的“政論體”不能適應這樣的場合了,因此他涉獵典籍,大膽探索,果斷選擇了四言詩“詩經體”的形式。這樣做,既能彰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特色,又契合國家公祭儀式這樣莊重的場合。既能用先賢智慧表達時代主題,又可將悲壯的歷史追溯、莊嚴的和平祈愿,濃縮在宣言之中。既考慮到韻律和節奏,也考慮到內涵和氣勢,能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卓越智慧。同時,《詩經》誕生于民間,詞語也要接地氣,瑯瑯上口,適合朗誦。
《宣言》中使用了一些典故。“國殤”一語,出自《楚辭·九歌》第十章,詩中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意即南京慘案的死難者以及抗日先烈,為國捐軀,永為鬼雄,永遠值得后人祭奠紀念。“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一語,出自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圣明。”“殷憂啟圣”意思是憂患啟發人的智慧。2014年7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也引用了“殷憂啟圣,多難興邦”這句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一語,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德曰生”出自《周易·系辭傳》“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彝訓”,指祖宗、尊長對后輩的教誨、訓誡。語出《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這些典故運用自然,不著痕跡,使《宣言》莊重典雅,擲地有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深邃智慧和博大胸懷。
這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紀念戰爭慘案,悼念戰爭亡靈,為什么要發表“和平”宣言呢?為什么還要強調“丹忱抒寫,和平詩章”,宣揚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呢?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的體現。仇恨報復,以牙還牙,冤冤相報,何時了結?欲消弭戰爭,制止屠殺,最根本的是廣行仁義,德被萬民,遠離戰爭、珍重生命。戰犯屠伯,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侵略擴張,如眾矢之的,人人唾罵。使其四處碰壁,八面受阻,欲蹈前轍而無所逞其技,此釜底抽薪之上策也。吾堂堂中華,炎黃胄裔,德威并濟,眾志成城,若有不自量力以卵擊石者,必被中華之鐵拳擊之如齏粉矣!
公祭之日,昭告世人。巍巍寶鼎,熠熠雄文,光耀中華,澤被四鄰。
(本文作者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