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首都北京,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總書記話音剛落,當天一個振奮人心的重要決定,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啟動,像暖人的春風,沿著蜿蜒的黃浦江,吹遍初冬的上海城。
上海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它永遠在創造奇跡。上海是一座光榮而偉大的城市,一個13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就是從這座城市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上海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每天夜晚華燈初放,有無數的精彩在這里上演,有無數的文化人,守著長夜,在孤燈下辛勤耕耘。
1991年,一個以確立上海文學藝術最高標桿、帶有榮典性的文學藝術獎項——上海文學藝術獎,在這里莊嚴誕生了。從那年開始到2002年,上海文學藝術獎先后把榮譽頒給了那些在海內外享有崇高聲望、在文學藝術領域取得過歷史性突破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上海文學藝術獎,代表全市人民向那12位如燦爛的星座一般照亮城市天空的文學藝術大師,致以虔誠的敬意——武康路小樓徹夜搖曳的燈光一定還記得,巴金奮筆疾書燃燒著理想主義激情、被稱為時代良心的大書《隨想錄》的情境;鋪滿秋天金黃落葉的復興路一定還記得,滿頭銀發的柯靈先生,每天如小學生般背著書包去寫長篇小說《上海一百年》的蹣跚步履;衡山路的樓宇一定還記得,王元化先生穿透時代風云、緊張思考民族命運的冷峻目光;愚園路北曬臺6平方米的北山樓一定還記得,開中國現代派小說先河的施蟄存先生聚精會神埋首在堆積如山碑帖文獻時的淡定從容;蔣孔陽教授穿行在中、西美學的不同范疇,創造著中國當代美學的新體系;九十高齡的朱屺瞻在舊金山機場潑墨巨幅《葡萄圖》,105歲依然在病房畫下了充滿童趣的《枇杷紅柿》;丹青大家程十發繼陳老蓮、任伯年后,用筆婀娜多姿,設色明快,將中國畫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賀綠汀《牧童短笛》、《天涯歌女》、《游擊隊之歌》的動人經典旋律依然在回響,為上海當代音樂教育事業奠基;被譽為中國夜鶯的女高音歌唱家、聲樂藝術教育家周小燕,至今依然精神矍鑠地為身邊簇擁的滿門桃李示范、講學;從《女籃五號》開始,到《鴉片戰爭》,電影導演謝晉36部影片顯示了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魅力;吳貽弓在中國新時期率先以散文詩般雋永的《城南舊事》走出國門……與此同時,上海文學藝術獎還慧眼獨具地表彰了一批當時還未出名的優秀文藝作品。正是借助這個影響深遠的獎項,王安憶的《長恨歌》引起了文學界最初的熱情關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洛陽紙貴,風靡了全國和世界;秦文君《男生賈里》贏得了數以千萬計的小讀者,成為他們童年的永遠記憶;京劇《貞觀盛事》中魏征和李世民開創盛世的佳話和一曲反二黃“月兒如鉤”飛入千家萬戶;電影《生死抉擇》獲得了它應得的榮譽……
巴金老人說過,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這些文學藝術大師,始終堅持文藝必需的真誠,和自己在苦難中崛起的人民站在一起,用赤子的情懷歌唱著自己的人民,張開雙臂熱情擁抱自己生活的時代,不離不棄。生命之于他們,就是把自己的全部想象、才華和創造,獻給賦予自己血肉、靈魂的這片熱土,獻給我們這座光榮而偉大的城市。為人民創作,藝無止境,生生不息。“文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變得更美好”。他們像傳說中的英雄丹柯一樣,高擎著一顆心,去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朱镕基看望巴老時說,是《家》《春》《秋》引領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們,把心交給了人民。他們代表著這座偉大城市文化的高度。他們是站在文化山巔的巨人。他們的作品證明了文化藝術的尊嚴、榮耀和夢想。
12年來,他們一直在鍛造上海人的氣質和精神,一直在引領著我們的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努力把盡可能優秀的文藝作品奉獻給人民和時代。
時隔12年,上海文學藝術獎重啟,我們期待,這個莊嚴的夜晚,文學藝術的燦爛星座輝耀上海文化天宇的美好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