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正是這現實生活中的親情流露,拉近了歌曲與聽眾的距離。正是對生活細節的洞察,對生活瑣事的攝取,才使得歌詞具備穿透心靈的情感力量,才使得歌曲具備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什么樣的音樂作品受聽眾歡迎,是每一個作曲家創作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馬年春晚,王錚亮的一曲鋼琴彈唱《時間都去哪兒了》 ,以真摯的演繹與富有親和力的歌詞瞬間引爆觀眾的共鳴與淚點,成為春晚最大亮點。深情舒緩的旋律仿佛訴說著歲月流轉中的人生故事,感人肺腑。馮小剛導演曾被這首歌深深打動, 《時間都去哪兒了》先是馮小剛賀歲電影《私人訂制》的插曲,引起廣泛的收聽熱潮,成為年度最催淚歌曲。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的間隙,接受了當地電視媒體的專訪,在回答主持人布里廖夫提問“您個人有哪些愛好”時,習近平回答:“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 。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習近平選擇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自己忙碌生活的注解,可見此歌深入人心。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發。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由陳曦作詞、董冬冬作曲,樸實無華的語句,將老人對人生的感慨,對兒女的牽掛娓娓道出,句句直戳心扉,引人深思。第三季中國好聲音,張碧晨憑借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感動全場贏得冠軍, 《時間都去哪兒了》也更加家喻戶曉,成為2014年度最熱門歌曲。
是什么讓《時間都去哪兒了》如此感人?什么樣的歌曲容易受歡迎?
成功的歌曲契合大眾的審美心理需求,以通俗化、口語化的語言風格來創作,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如《常回家看看》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愿,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這既是親情的典型濃縮又是生活的常見場景,它形象地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一幕家庭和睦、子女孝敬長輩的溫馨畫面,讓人分享親情的天倫之樂。也在提醒年輕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記親情,關心家里的空巢老人。整首歌沒有大而空的警世口吻,而是采用近似白描的語言,將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自然地融入歌曲中。旋律也親切自然,朗朗上口,富有民族韻味。
歌曲《兒行千里》表現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母子離別場景:“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囑咐的話裝進兒的兜。如今要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 ”這些直白樸素卻又催人淚下的話語都來源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積累。沒有生活的積累,哪有這些手到擒來極富生活氣息的詞句。正是這現實生活中的親情流露,拉近了歌曲與聽眾的距離。正是對生活細節的洞察,對生活瑣事的攝取,才使得歌詞具備穿透心靈的情感力量,才使得歌曲具備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時間都去哪了?通過電視臺采訪,許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基本在宿舍‘宅’著,玩游戲,寫文章,可是文章沒寫好,老師也沒通過,所以我也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都送快遞了。業余時間吃飯睡覺,別的也沒有了,每天就是忙嘛,忙來忙去。 ”“養的兒子大了,父母就老了,時間都被年輕人搶走了。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時間都去哪了” ,社會高速發展中,我們沿著不同的軌跡,但是這首歌曲卻只有一個答案:恰恰是那些我們不在乎、顧不上的時間,原來跟每個人都這么密切相關,原來每個人對時間的流逝都有熱切深沉的感情。歌手王錚亮說:“周圍的人因為這首歌開始了變化,變得更關心親情,更珍惜時間了。 ”可以說這首歌曲受歡迎的原因就在于它為人民抒懷。所以,我們可以說,好的歌曲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旋律優美,不虛情假意、不矯揉造作、不夸大修飾。并且,好的歌曲接地氣,通人情,也就是與當下國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和審美情趣相吻合。最后,好的歌曲特別容易引發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聽眾的情感共鳴,這些歌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動力。
欄目合辦: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 《中國藝術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