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解讀網絡文學沖擊波(張曉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5日10:29 來源:河北日報 張曉華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一種以新興媒體為載體,以普通大眾為接受對象,具有不同于傳統文學特點的文學形式——網絡文學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短短十余年時間,網絡作家風起云涌,網絡作品蔚為壯觀,這個搭建在虛擬空間的“文學世界”,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不僅沖擊著當代文壇,甚至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作為最具大眾化的一種文學形式,網絡文學具有哪些創作背景和藝術特征?在市場和資本制約下,網絡文學如何生產和傳播?網絡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傳統有無內在聯系?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網絡文學健康良性發展?近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在秦皇島舉行,李敬澤、梁鴻鷹、李朝全、黃發有等業內專家及國內重點文學網站負責人會聚一堂,圍繞這些焦點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由于借助強大的網絡媒介,網絡文學具有多樣性、互動性、便捷性和傳播性的特點。網絡作家的創作也常常與經濟效益掛鉤,導致他們的寫作往往走上專業化甚至職業化的道路。在這個前提下,作家的內在責任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河北省作協特約研究員、評論家桫欏認為,作為網絡文學的主體,網絡作家的自主創作是產生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的根本。任何關于網絡文學的觀念和技術,必須通過作家的自主實踐才能對創作產生影響。因此,通過技術、責任、理論和批評的引導,激發網絡作家自發寫作與自我約束的內在動力,喚起網絡作家的責任擔當,才能保持網絡文學持續、健康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網絡文學的商品屬性,也成為人們不得不正視的“非文學”話題。中文在線網絡文學大學常務副校長劉英認為,網絡文學作品的獨特性,就在于它們既有文學屬性,又有商品屬性。網絡文學作家在創作之初,就必須考慮市場和讀者的反應。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尊重市場規律的作者才能獲得持久生命力,這已經成為網絡文學作家的共識。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既考慮用戶體驗和市場反應,又能貼近現實,反映時代精神,是業內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網絡文學作為新媒體技術與文學創作聯姻的產物,包括其與本土文學傳統的關系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注意的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互相滲透的有機體系。不少傳統文學通過電子化成為了網絡文學的一部分,網絡文學的作者也都接受過傳統文學的熏陶。南京大學教授黃發有認為,風靡網絡世界的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類型小說,都能從傳統文學史上找到相對應的文體類型。在學習借鑒本土文學傳統的過程中,要尊重經典,謹防對傳統歷史文化和經典文本進行戲仿、篡改和惡搞,避免對本土文學資源粗糙、膚淺、碎片化的搬用和拼貼。

      從網絡文學的受眾來看,以普通大眾尤其是青年人為主,很多年輕讀者甚至由此形成了對世界、對自我的基本看法。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網絡文學在數量激增、表面繁榮的背后,其參差不齊的質量令人擔憂。當前,開展對網絡文學的有效批評,引導網絡作家運用符合文學和網絡傳播的藝術方法,形成并堅持正確的創作觀念,提高網絡文學的整體水平,是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李朝全提出了評價網絡文學的幾點思路,認為必須關注和走進網絡文學創作主體,研究讀者的閱讀選擇機制,運用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等文學的標準,探索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推動網絡文學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和轉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