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十余年,到了該厘清基本概念、創作原理、創作底線,確定評價標準、準則,建立總體評價體系的時候了。
網絡文學是什么?
有人提出,只有在網絡上連載的作品才能稱為網絡文學。這樣的概念厘定就把在網絡上發表的大量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排除在外。而紙媒文學同樣可以在網絡上連載。還有人說,網絡文學就是類型文學或者就是網絡長篇小說。這些定義都不能完整囊括網絡文學。眾所周知,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這種新的傳播介質的出現而逐漸興盛起來的,因此,網絡文學實際上標志著與以往的紙媒文學或紙質文學的根本分野。對于網絡文學,筆者更傾向于采用這樣一種概括,即首先在網絡上發表的文學作品。這種概括清晰地劃出了網絡文學的邊界,確立了其基本的屬性或特征,同時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囊括各種體裁、樣式、形態和品種的網絡文學。
從整體上把握網絡文學,為之準確定位和正名,自然要涉及這樣幾個基本問題:
首先,評論者要懷有一種“零度情感”,對網絡文學抱有一種冷靜、客觀、公正、中立的立場,既不能完全“癡迷”于網絡文學,又不能徹底疏離乃至遠離網絡文學。理想的評論者應該是網絡文學的在場者、參與者、感受者與評判者。
其次,評論者與網絡文學作者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手及伙伴關系。“捧”和“棒”都失之偏頗。理想的評論者與作者應該既是對手,又是伙伴。評論者要具備較高的鑒賞能力、評估能力,也要有相當的創作才能。
與此同時,確立網絡文學的標桿性作家和作品,將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歷史化、經典化,也是一個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網絡文學進入當代文學史是一件遲早的事,評論者和研究者要有一種超前的眼光,敢于對網絡文學進行細致遴選,去粗存精,去劣存優。在這方面,舉行網絡文學的各種評選、評獎工作亦是當務之急。評獎既是一個樹立創作導向的舉措,也是一種將優秀作品歷史化、經典化的步驟建立客觀公正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或環節。
評價網絡文學,必須要關注和走進其創作主體——網絡作家,必須關注創作的環境、空間和傳播的途徑——網絡。研究網絡文學,必須研究作者,要關注和了解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況,走進創作主體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為什么寫作、寫什么、怎么寫,也才有可能深入洞察其創作的誤區、偏頗與缺陷。
讀者是網絡文學創作的參與者和完成者。研究網絡文學,必然要研究“讀者”這個不可或缺的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文學生態都要面對讀者選擇與選擇讀者的尖銳課題。研究網絡文學,需要研究讀者的閱讀選擇機制。讀者選擇什么,如何選擇,為何選擇,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勢必有助于對網絡文學文本本身的研究。讀者的擇棄標準既能帶給網絡寫手以啟發,也可以為我們評價網絡文學提供一個鏡鑒。
網絡文學是網絡與文學的結合體,因此,評價網絡文學,首先要運用文學的標準、小說的標準。文學的藝術性、思想性、審美觀賞性,語言的特點與敘事的風格,表現人性的深度與人文色彩,這些評價標準同樣適用于網絡文學。
同時,評價網絡文學還有其特殊性標準,這是由網絡文學的網絡屬性和特質決定的。由于是借助網絡這一平臺進行即時創作、傳播和閱讀,網絡文學因此具有便捷性、互動性、流傳性等特征,傳播力和轉化力都很強。誠如有關專家所言,網絡文學創作需要遵循滿足讀者閱讀快感原則,符合“多巴胺原理”,角色可代入性等。這些規則或原理,便是評價網絡文學的特殊標準。
當然,要建構起完整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絕非一時一文之功。理論體系的建設更需要從文學文本分析出發,結合對文學文化生態等的研究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