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
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
■主持人:劉 萍
■特邀嘉賓:
鄭一民(河北省民協主席、民間文化學者)
方 偉(河北省社科院首席專家、研究員)
周喜俊(河北省文聯副主席、劇作家)
李春雷(河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
龐彥強(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文藝評論家)
堅持“二為”方向 不當市場的奴隸
■主持人:劉 萍
“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讓人警醒。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指出了文藝創作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也指明了文藝創作和市場的關系,必將對今后中國文藝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眾所周知,文藝產品不同于物質產品,它除了商品經濟屬性外,更具有精神屬性,它本身就體現著人類的價值觀,承載著塑造人文精神、引領社會風尚、提升道德素養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作家藝術家的創作,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做到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
文藝創作要想出精品、占市場,就應該既尊重創作規律,又尊重市場規律,在創作規律和市場規律中找到平衡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現實而復雜的難題。作家藝術家如何做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又爭取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不僅需要文藝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也需要文化管理部門及全社會共同努力。
為此,本報特邀請省內部分專家、學者和作家,就文藝與市場的關系、文藝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文藝如何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等問題,暢談各自的學習體會。
抒發人民之情 講好中國故事
□鄭一民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這就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的文藝,人民是創造中華文明的主體,也是推動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源泉。作為一名民間文藝工作者,就是要堅守在田野、堅守在民間,走進老百姓的庭院和炕頭,去發掘整理他們創造和傳承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記錄歷代人民群眾中涌現的可歌可泣的英賢人物,通過這些東西展現民族的輝煌歷史和人民的偉大風采,弘揚正能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多年從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研究中,我深深感到民間文藝事業就是人民的事業,你若不愛人民,人民就不會愛你,人民群眾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載者,也是文藝工作者取之不盡的營養寶庫和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這些年,河北省民間文藝界一直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長期奔波于城鄉,先后創辦了中國剪紙藝術節、中國女媧文化節、中國灤河文化節、中國漢牡丹文化節、中國孤竹文化節、中國吹歌藝術節等品牌,評審命名了中國磁州窯文化之鄉、中國太極拳文化之鄉、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等36個國家級文化之鄉,助力地方將文化資源做強做大;推薦甄彥蒼、陳文增、劉立忠、滕騰等9位身懷絕技的著名藝術家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國際工藝美術大師,推薦380多名民間藝人獲得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連年在國家舉辦的大展大賽中摘金奪銀,為河北贏得盛譽。
毋庸諱言,當前的民間文化保護在經濟大潮沖擊下,一些開發商開始介入文化領域,他們視傳統村落和民間文化為“唐僧肉”,用錢綁架民族文化遺產,進行南轅北轍的包裝和開發;一些地方官員借新農村建設搞政績工程,強行拆毀古民居古街道等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民間文化工作者不甘于貧苦而改行,造成民間文藝隊伍后繼乏人的現狀。究其因,有認識和機制問題,更主要的是受社會追名逐利風氣影響而喪失操守和信仰問題。總書記講話為這些不良現象敲響了警鐘,也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
歷史告訴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今天的輝煌從來都是對民族歷史的續寫,也是當代人對傳統優秀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和升華。從事發掘保護民間文化的事業,就是讓歷史文化活起來,讓活著的文化繁榮昌盛起來,讓歷代先賢創造的真善美文化服務當代、服務人民。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民間文化守護者,為中華民族美好精神家園“留住鄉愁”。
面對市場大潮 勇攀文藝“高峰”
□方 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十分懇切地呼吁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自新世紀以來,一方面,文藝創作有了更加豐富、寬闊的內容和更加多變、新奇的表現力;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摻雜著一些低俗庸俗、泛濫欲望和唯利是圖的負面因素。在新的歷史時期,文藝創作如何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中凸顯自身的精神價值力量,如何去不斷開掘人民群眾“精神家園”的豐富寶藏,如何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的的確確需要人們去反思和再理解、再認識。
首先要堅守真善美。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不論社會如何變遷,文藝創作堅守真善美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市場大潮洶涌澎湃的當下,文藝創作首要的應是發現、開掘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再加以藝術表現和審美表達。文藝創作在市場經濟的推進中凸顯自身的精神價值影響力,這不僅是要發揮文藝創作的育人作用和激勵作用,同時,也是在為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而鼓勁,兩者間的關系,實質上是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中的互動多贏關系。其次要發掘價值點。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呈現出了許多新鮮的生活現實,這無疑成為了文藝創作的一大源泉。持續發掘社會生活的精神價值,并予以創新性的表現形式,實際上給文藝創作提供了再上新臺階的歷史機遇。時代發展的夢想追逐,積極向上的心靈洪流,豐富多彩的個性呈現,這都應該是亟待開墾、發掘的價值閃光點和增長點。再次要迸發創新力。實現文藝創作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獲得作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文藝精品力作的至高標準。整體性地審視當下的文藝創作,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作品是主流、是主體,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這些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法,并沒有與當下人們的社會生活、人們的喜好時尚“貼靠”在一起、“切合”在一起,還是比較缺乏在形式和載體上尋求突破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傳統、現代與新興媒體的“交叉混合”,閱讀、視聽等平臺與形式的新更替、新時尚,都無疑在催促甚至在逼迫著當下的文藝創作,在形式內容和手段上,不斷突破和創新。
古語云:一代風騷多寄托,十分沉實見精神。只有思想精深的文藝作品才會被社會認可而影響深遠。
影視劇不要迷失于市場經濟大潮中
□周喜俊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習近平總書記振聾發聵的警示,讓文藝界有一種驅散霧霾見晴天的感覺。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劇已成為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作品數量逐年上升,涌現出一大批弘揚主旋律,振奮民族精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優秀之作。但不可否認,影視界“亂象叢生”的現象也不可小覷,有些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把“以人民為中心”變成“以人民幣為中心”,有些制作和播出單位被銅臭氣熏染,成為“吸引眼球論”的俘虜,把“寓教于樂”變為“泛娛樂化”。這些亂象的根源,是一些人失去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責任感,不肯傾聽人民的呼聲,閉門空想,胡編亂造,創作生產出的作品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甚至歪曲歷史,丑化英雄,消解崇高,倒了觀眾的胃口。影視劇是精神產品,劇本是作家心血的結晶,快餐式、流水線、調侃化,都不可能創作出經得起觀眾和歷史檢驗的精品。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影視劇創作者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最好的辦法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創作的源頭尋找活水。只有經常接地氣,才有創作的底氣,才有堅守的骨氣。否則,“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影視劇播出單位對收購作品的判斷,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命運,也肩負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應以正確導向培育市場,以優秀作品引領市場,以堅定信念構建市場。《當家的女人》從1999年創作劇本到播出,歷時近七年時間,劇本七易其稿。當初制片方帶著樣片找播出單位,好多人先問,是正劇還是喜劇?有哪些一線明星?當得知這是一部反映農村生活的正劇,也沒有一線明星大腕,馬上搖頭擺手,連看一眼都覺得多余,認為在“泛娛樂化”的年代,這樣的正劇肯定沒有收視率。但出人意料的是,這部劇在央視播出后,創下當年央視收視率新高。之后全國各地衛視掀起播出熱潮,至今仍常演不衰。這證明,觀眾不是不喜歡歌頌真善美的正劇,而是一些播出單位拋棄了觀眾的審美需求、拋棄了應該擔當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造成播出劇目和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最近,我擔當編劇的30集電視劇《當家的男人》還在待播之中,雖然它歷時近八年,先后換了六家投資方,劇本修改過11遍,但我仍堅持摒棄“唯收視率論”,堅持我想表達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的精神內涵。目前,我正創作農村題材系列第三部《我的幸福誰當家》,四年前就開始深入生活,有人說我創作“農村題材三部曲”得不償失,但我覺得很值,因為人民需要這樣的作品。我希望更多的劇作家響應總書記的號召,面對市場經濟大潮保持清醒和堅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深入生活,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
心中有真情 作品有讀者
□李春雷
我們常說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火炬舉在最高處,走在最前面,具有特殊的燭照和引領作用。的確,文學是人類高尚的精神活動,代表著社會良心,引導著文明方向。而現在,我們的文學市場,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所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分析這些文藝界的“霧霾”,我認為有幾種毒素:其一,低俗或惡俗。某些作品為了迎合低級趣味,片面渲染色情、血腥的情節,甚至故意歪曲歷史,丑化英雄。其二,媚俗或庸俗。一些作品刻意炒作,諂媚市場,借商業化“熱點”,肆意夸張編造,寫一些無病呻吟的無聊文字。其三,求怪獵奇。名為創新,實則偏離創作正道,追求險奇怪譎。這些文藝作品缺乏深度,質量一般,難以喚起廣大讀者的認同。
嚴格地說,以上這些怪象已經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悄悄地侵蝕著公民的信仰根基,消磨著青少年的意志,降低著社會文明水準,從而耽誤和阻礙著“中國夢”的進程。
俗話說,從善如登。人類精神文明的成長是緩慢的,需要正確引領。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是社會的迫切需要。我們只有積極創造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精品,對社會大眾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感動和感悟,才能逐漸戰勝低俗、庸俗、媚俗,實現真正的精神引領。而創造精品,需要作家具有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
我是一位基層作家,多年來,為了真正接地氣、打深井,曾多次扎根生活,到基層體驗。為了真正感受當代工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我曾選擇大年三十到邯鋼,與工人一起守歲;為了創作反映129師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我曾沿著劉鄧大軍當年行軍作戰的路線,在河北、山西的深山里奔波兩個月,行程數千公里,搜集資料二百公斤;為了體驗民工生活,我曾主動搬進50多個民工居住的帳篷里住了一個星期;為了創作抗震題材作品,我曾在第一時間趕到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
“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只有走向人民群眾,用雙腳踩著大地,用胸膛貼緊大地,才能心中有真情,筆下開鮮花,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韻的藝術精品,才能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從而實現文學質量、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多贏。
文藝批評要擔當起社會責任
□龐彥強
當前文藝批評存在“三不”現象。一是不懂批評。不研究文藝的基本規律,不分析文藝發展的總體趨勢,不了解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違背文藝批評的基本原則和批評家的道德良知,完全從個人好惡出發,進行無原則、無的放矢、天馬行空式的議論。二是不敢批評。發現了文藝創作中存在的問題,知道作品的癥結所在,也能開出一些治病的藥方,但礙于面子,怕惹麻煩,不敢發表真實意見。三是不愿批評。遠離文藝創作的現狀,躲進象牙塔,沉浸故紙堆,展示一種理論的清高與冷漠。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就要反對上述種種不良傾向,以高度的歷史擔當意識,以積極負責的態度,肩負起文藝批評的使命,堅守文藝批評的道德良知,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引導文藝創作進一步發展繁榮。
有健康的文藝批評才會有健康的文藝創作。文藝創作的繁榮總是與文藝批評的繁榮同生共進。
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必須堅持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印刻著深深的歷史烙印,反映著一個時期的審美思潮,凝結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激勵著人民不斷前行。優秀的文藝批評,總是善于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用發展的眼光凝眸文藝作品的得失,考量文藝作品的價值,審視文藝作品在提升人類文明水平、推動社會進步上取得的成就。
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批評觀。一切文藝創作,都是文藝家的社會理想、思想情感、生活經驗的表達,以形象塑造的方式實現與接受主體在精神、情感、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溝通。這就決定了文藝創作必然是一種社會性勞動,受眾越多,社會價值也越大,文藝創作的目的實現得也才更充分。所以,文藝創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尊重人民的情感,表達人民的意愿,抒發人民的心聲。文藝批評要善于站在人民的立場,聽取人民的呼聲,以“歡樂人民的歡樂,憂患人民的憂患”作為批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貼近人民大眾的思維,順從人民大眾的邏輯,使用人民大眾的語言,用大白話講清大道理。必須反對那種羅列些主義,賣弄些知識,堆砌些辭藻式的偽批評,杜絕故作姿態、故作高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批評之風的流布與泛濫。
開展健康的文藝批評,必須反對單純的市場觀念。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和存在基礎,就在于它是一種真善美的創造。那些低俗的、媚俗的、拜金主義的作品,既與文藝創作的本質要求相背離,也是對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的曲解誤讀,是不發達不完備藝術市場的突出表現。文藝批評要引導文藝創作認真研究文藝的社會價值,深入分析藝術性、人民性、市場性的內涵,正確認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藝術成就高的作品,才是人民所廣泛喜愛的作品,也才是經濟效益好的作品。如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也可能會獲得一時的經濟利益,但結果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文藝批評作為文藝創作的評價者和引導者,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更不能充滿銅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