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一位語文老師的思考(李曉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9月12日09:58 來源:人民日報 李曉陽

      專業化研究是語文教育的出路

      一位語文老師的思考

      漫畫    徐鵬飛  漫畫   徐鵬飛

      沒有對語文課改復雜性的充分認識,沒有對語文教育專業化的自覺追求,就不可能有語文教育改革的實質性推進

      近幾年,語文教材的編寫變動比較大,撤下一些舊的選文,換上一些新的篇章,在輿論關注、媒體跟進的情況下,竟演變成“金庸要取代魯迅”之類的偽命題。不是說不在語文這個圈子,就沒有評論的資格,而是因為關于語文的爭論,往往摻雜著太多情緒,或者囿于個人經驗。表面的喧囂無助于解決真問題,真問題的解決一定要緊緊依靠語文學科的專業化研究,專業化研究的缺失恰是癥結所在。

      以教材編寫為例,教材編寫不是簡單的選文章,其實質是語文課程的科學構建。如果教學目標不具體,教學功能未定,一篇課文“教什么”,放在“哪兒教”,就存在無限的可能性。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人教社1980版、1987版和1990版教材放在高中第一冊,1997版、2002版放在第六冊,2001版又放在第四冊,蘇教社的2008版放在第三冊,2011版又調整至第五冊。教材編制標準的模糊、籠統,甚至缺失,助長了教學的隨意性。這顯然與我們對語文教材的定位與功能預期不符。一套好的教材必須告訴一線教師,有哪些“規定篇目”,教哪些“語文知識”,學生要經歷哪些“語文實踐”,每一篇課文具體承擔什么任務、有何教學功能,教學內容得是確定的、系統的、經過科學論證的。

      比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師。語文教師的培養,目前仍然缺乏專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師教得出彩,學生才能學有所得。語文教師拿到一篇課文,怎樣教才能“抓人”?我的體會是,他不能老是重復學生已經知道的,他得從學生的已知里發現未知,他得能運用文藝學的原理,揭示課文的藝術奧秘,講透語文的魅力來。但是,這種至關重要的文本分析能力,大多數師范院校的中文專業卻不涉及,似乎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不必教授的。于是語文教學嚴重受制于教師個人經驗,可是,如果不能從專業教育中獲取專業技能,一個教師又有多少“個人經驗”可供發揮呢?

      這種專業化研究的缺失也體現在考試上。教育改革的最直接抓手是考試。怎樣考、考什么,這些問題都要靠科學化的研究、設計、論證來支撐。比如高考題型改革,如果要盡可能準確地評測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題型當然應以主觀題為主,甚至全用主觀題,越主觀,也就可能越客觀。但是,怎樣客觀公正地閱卷呢?哪里來充足的閱卷時間?哪里來那么多合格的閱卷人?僅此一例就難上加難。語文考試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許多細節,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研究透、落實好,否則改革目標就難以落地。

      新課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語文教學改革。作為新課改的綱領性文件,新課標廣泛引進了現代閱讀理論、寫作理論和教學理論,堪稱語文教育觀念的一次大解放,是語文教育界不斷探索、不斷深化認識的成果。可惜,依然有很多地方表述不夠具體。比如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作為本輪改革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么,怎樣做才能切實提高語文素養,卻語焉不詳,缺乏可操作性。為什么不能表述得盡可能清晰、具體呢?表述得清晰、具體,就意味著很多概念需要界定,很多關系需要厘清,很多規律需要揭示。這些理論上的硬骨頭,沒有持續的、專業化的研究,是很難啃得動的。

      期待以上問題快速解決、整體解決,目前來看是不現實的。從長期來看,除了要有一個建立在專業化研究之上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通力協作。語文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用專業的精神去做專業的研究,錙銖積累,乃得有成。其實,我們語文教育的專業研究規模并不小,個人經驗的總和也很龐大,關鍵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個人化的經驗經過科學論證轉化為公共知識,用以解決語文教育頂層設計中的具體問題——這其實是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管理”問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