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正文

    京劇新舊論(肖復興)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6月12日11:01 來源:北京日報 肖復興

      京劇里的新與舊,是很有意思也很講究的事情。京劇是一門講究傳承的藝術(shù),過去有句話說,沒有師傅登不上戲臺,演員都是從師傅那里手把手學來的,一招一式,無處沒有章程的來龍去脈,不允許有絲毫的灑湯漏水。梨園行過去的行話,叫做不許“跑海”,即不能不守規(guī)矩自己隨便瞎來。

      但是,京劇又不是完全守舊,墨守成規(guī),各派有各派區(qū)別他人的新穎之處,方才能夠叫座兒,京劇百年史也才會有了發(fā)展,有了長久不衰的魅力。只是這個新是有尺寸的,不能像話劇在舞臺上可以隨意花樣翻新,一會兒來個體驗派,一會兒來個間離派,天馬行空那樣的自由自在。這個新都會在京劇藝術(shù)自己的天地里,如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手心里,而不會背離這個手心。歷史上,也有背離這個手心的,自以為新潮,包括梅蘭芳的一些時裝現(xiàn)代戲,卻都沒有留下來,留下來的還是那些傳統(tǒng)的老戲和老角的老玩意兒。

      這就是京劇藝術(shù)的辯證法。沒有自己的一點兒新玩意兒,是死;新玩意兒背離京劇自身走得太遠,也是死。拿捏好這個尺寸的人,才能夠在戲臺上立住腳。

      過去,楊小樓和尚和玉都是武生,都是師從俞菊笙。論從老師那兒學來的本事之扎實,規(guī)矩之嚴謹,楊小樓不如尚和玉。但是,今天我們記住了楊小樓,知道尚和玉的人已經(jīng)很少。原因就在于尚和玉從師傅那里學來的東西過于相像,一招一式從不走樣,便成了又一個俞菊笙,而不會是他尚和玉自己。楊小樓的功夫雖然不如尚和玉,卻在學習師傅的基礎(chǔ)上有自己的玩意兒,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這叫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說別的,只說亮相,楊小樓的不同于他的師傅,也不同于尚和玉和其他武生演員,只是昂首挺胸凜然一甩髯口而定格,卻是不特意做仰頭的動作,只肩膀稍稍一聳,抖動一下背后的靠旗;雖然只是細微之處,那種不同尋常的大將風度卻顯示出來,人們便也記住了他的與眾不同。楊小樓的聰明之處,在于他明白藝術(shù)不只是死規(guī)矩舊章程,不是亦步亦趨只會照本宣科。他從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出發(fā),而不只是把自己的出發(fā)點和終點都落在規(guī)矩上。這叫做死水養(yǎng)出了活魚。

      另一位輩分更老的演員郝蘭田,是清同光十三絕之一。最初唱老生,《天水關(guān)》里的諸葛亮唱得不俗,名聲不小。但他很快就改為老旦,因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身材矮,無法和當時的老生余三勝和程長庚相比,便自辟蹊徑,改唱老旦。當時的京劇舞臺是老生的天下,老旦并不入流。他發(fā)現(xiàn)老旦不入流在于自身的表演和唱腔過于老派死板。于是,便從這兩點入手,加入自己的新玩意兒,改變了以往老旦的一些表演和唱腔的程式和方法。據(jù)說,他的《斷后龍袍》的李后,佯裝盲人的一雙眼睛,白眼白上翻,活靈活現(xiàn),屬于京劇戲臺上的首創(chuàng),立刻大受歡迎,為他贏得了名聲。而他本來老生唱腔的優(yōu)勢,也被他帶進老旦的唱腔之中,別有一般老旦所沒有的蒼勁和老邁。這韻味別致的唱法也屬于首創(chuàng),令觀眾聞所未聞,眼界大開。這無形中豐富了老旦的唱腔,發(fā)展了老旦表演和表現(xiàn)的藝術(shù)。

      同樣有自長短的另一位演員程硯秋,和郝蘭田正相反,個頭偏高,按理說不適合唱旦角。他的選擇和郝蘭田不同,偏偏知難而進,固守旦角的位置不變。他揚長避短的手段之一,便是他的拿手好戲——水袖。無論在《春閨夢》里,還是在《鎖麟囊》中,他的飄飄欲仙充滿靈性的水袖,有他的創(chuàng)新,有他自己的玩意兒。看《春閨夢》,新婚妻子經(jīng)歷了與丈夫的生離死別之后,那一段哀婉至極的身段夢魘般的搖曳,潔白如雪的水袖斷魂似的曼舞,國畫里的大寫意一樣,卻將無可言說的悲涼心情訴說得那樣淋漓盡致,蕩人心魄,充滿無限的想象空間。看《鎖麟囊》,最后薛湘靈上樓看到了那闊別已久的鎖麟囊那一長段的水袖表演,如此的飄逸靈動,真的蕩人心魄,構(gòu)成了全戲表演的華彩樂章,讓戲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不僅只是敘事策略的一種書寫,而成為藝術(shù)內(nèi)在的因素和血肉,讓內(nèi)容和形式,讓人物和演唱,互為表里,融為一體,升華為高峰。

      前些年到臺北,在市中心的捷運站前,看到臺灣著名雕塑家楊英風先生的一尊雕塑,題名為《水袖》,不禁想起了程硯秋的水袖。當然,楊英風的《水袖》不是程硯秋的水袖,但要承認京戲里水袖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程硯秋。他的水袖翩翩起舞,風情萬種,風中或月下的抖動,如仙如禪,變化萬千,水一樣恣肆,風一樣蔓延,如無韻的詩,如流動的畫。楊英風的這尊雕塑,肯定有程硯秋水袖的影子,盡管他已經(jīng)將水袖雕塑得更為抽象化,但那巖石上的皺褶,依然屬于水袖,盡管定格在堅硬的石頭上,只要有一陣風吹來,它依然可以飛起舞起。

      水袖和臉譜,幾乎可以成為京劇簡約的名片。其獨特魅力和價值,不僅囿于京劇,而蔓延開來成為中華民族藝術(shù)和想象的一種象征。

      如今,看新派京劇演員的演出,雖然也都說是師從名門,但他們的老師畢竟是前輩的徒子徒孫輩了。經(jīng)年之變,特別是在市場和權(quán)勢的左右下,師承部分的水土流失是在所難免的。更重要的,一是如今京劇的所謂創(chuàng)新更講究的是新編劇本和舞臺上服裝道具和布景的美輪美奐,乃至聲光電的高科技運用;二是如今的演員肚子里從師傅那兒學來的舊玩意兒不多,會唱的戲碼有限,要想創(chuàng)新屬于自己的新玩意兒,難度加大,表面化趨多。所以,我們即使還能夠看到《長坂坡》,看到《斷后龍袍》,看到《春閨夢》和《鎖麟囊》,卻再也看不到楊小樓,看不到郝蘭田,看不到程硯秋的那些真正屬于京劇又屬于人家自己的新玩意兒了。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