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作為網絡時代的典型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熱心關注并聚焦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對網絡文學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的評述和報道,對其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度剖析。
在廣大讀者群中以及資本界,網絡文學更是備受追捧。目前,網絡文學似乎“熱”出了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網絡文學真的就那么“炙手可熱”、“熱”得其所嗎?
網絡文學為什么能“熱”?
絢麗的數字,尤其是各項經濟指標,毫無疑問是網絡文學吸引大家眼球的主要元素。網絡文學“熱”的基本特征有:
一是版稅收入豐。根據“2013年網絡作家富豪排行榜”公布的數據,網絡文學作者的年度版稅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元以上。如在2013年,網絡作家唐家 三少的版稅收入高達2650萬元。這是傳統出版領域知名作家難以想象和達到的目標,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著名作家亦是如此。
二是網絡作者人數多、年齡小。據不完全統計,自網絡文學誕生以來,國內的網絡作者注冊總量超過200萬人。而且,他們都很年輕:月關才42歲,唐家三少只
有33歲,天蠶土豆僅僅25歲。雖然還僅是不惑之年,甚至還未而立,但是,他們在網絡文學領域已經是“大神”級人物了。網絡界大有“長江后浪推前浪”“江 山代有才人出”之勢。
三是網絡作品數量多、篇幅長、更新速度快。據《西安晚報》等媒體報道,每天發表的網絡文學的總字數超過1000萬字(相當于一個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
量)。“生產”這么多作品,需要網絡寫手們的長期堅持、天天更新。有人將這種“寫作”方式稱為“碼字”,速度快的每天能“碼字”1萬個,最快“碼字”速度 高達每分鐘140個。如此神速,即使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等大筆桿再世,恐怕也只能感嘆“后生可畏”、自愧不如了。
然而,“碼出來”的網絡文學是否具有文學價值呢?
網絡文學為什么會“濫”?
網絡文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言情”到“幻想”再到“現實題材”的三個不同時期。每個時期,均呈現了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但為何總給人們一種“爛糟糟”、“亂轟轟”的感覺呢?其主要原因是,網絡文學整體質量良莠不齊、佳作難覓。主要特征是:
一是精品力作偶有。在網絡文學這個巨大家庭里,也有優秀成員:如網絡小說《大江東去》獲得了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又如網絡小說《裸婚》獲得了 “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網絡出版物獎提名獎。另外也有部分作品改編成電視劇、網絡游戲,反響還不錯。但是,這只是網絡文學領域的鳳毛麟角,與每年數億部
網絡作品相比,這些優秀的作品數量顯得太過渺小。更大程度上,網絡文學還只是一種“快感閱讀”,讀完之后過眼即忘,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整體上,網絡文學仍 處于一種自然發展、低級成長的初級階段。
二是粗制濫造嚴重。海量的網絡文學,尤其是最主流的幻想類網絡小說,情節狗血、文筆粗糙、缺乏寫作技巧,既沒有文學性,也沒有價值觀,只有口水和宣泄那些
沉迷于網絡文學里的臆想和虛無。網絡文學網站以低廉的成本對海量作品的制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人甚至將網絡文學比作癌細胞、鴉片、毒草,一旦染上, 很難根除。
三是內容低俗,甚至色情。為了最大限度爭奪眼球,網絡文學不斷挑戰道德底線,普遍擦邊,甚至頻頻越軌。網絡文學網站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
眼,甚至暗中鼓勵。近年來,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等主管部門持續開展的“凈網”行動,重點打擊的對象就是內容低俗、色情的言情類網絡小說。有的網站因此 被處以重重罰款,直至吊銷許可證,就是慘痛教訓。這些作品不僅毫無價值可言,而且已經越過了法規和道德的底線。
因此,網絡文學的內容魚龍混雜、雜草叢生、泥沙俱下;部分網絡作者欠缺文學素養、格調不高,已成為網絡文學身上難以扯掉的標簽。
網絡文學為什么需“值”?
“值”,即價值,這里特指文學價值。高點擊量并不等于高質量,高經濟收益不等于高社會效益。因此,我們不應只關注經濟收益,更應重視網絡文學本身應該具有的文學價值。
也許有人認為,在當下這個喧嘩與躁動情緒無孔不入的時代,還去談論文學的價值尤其是網絡文學的價值是不合時宜、毫無意義的,甚至可笑。對此觀點,我們并不認同。
首先,價值是文學固有的特質。沒有價值的文字作品就不能稱為文學作品。網絡文學作為文學大家庭中的一員,必然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這樣,文學作品的
生命力才會長久、興盛,否則只會是過眼云煙、曇花一現,更不可能持續發展。縱觀中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學發展史,無論是傳記文學還是武俠小說,也不管是真 實歷史題材的還是虛構故事情節的作品,不難發現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社會越能認可、歷史越會代代傳承。
其次,文學價值決定文學作品的質量。我們通常講“某書的質量太低,不值得一看”,是指這本書沒有文學價值、閱讀后沒有收獲。那么,什么是文學價值?通俗地
說,它是指體現在文學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以及應該發揮的積極作用。包括審美、思想、核心價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在藝術價值,即對人們 有積極意義的價值。
再者,網絡文學應傳播正能量、積極回報“粉絲”。毫無疑問,快速、方便的網絡環境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先決條件。賦予網絡文學勃勃生機和巨大物質財富的源泉卻
是網民——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他們的知識還不豐富、思想較為單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尚未定型。而他們又是那么熱愛甚至癡迷網
絡文學,為了他們的健康發展、茁壯成長,更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網絡文學作為“80后”“90后”吸取知識和營養的重要渠道來源,理應承擔起積極引
導、正確教育并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的重任,回饋網民以精神財富:讓他們通過閱讀文字的方式,體驗到詩性的意味和純正的美感,享受一個真善美的世界,感受人
間的溫暖與光明;以文化自覺客觀地發現社會殘缺和病象、直面權力并勇于斗爭、擺脫金錢和權力等的消極影響,從而捍衛自己的理想、尊嚴與自由;最終達到傳承 文明、造福人類社會的目的。
網絡文學 怎么樣能“正”?
為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學環境,有利于年輕的網民汲取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找到精氣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需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 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發展網絡文學,政府管理部門和文學網站與網絡作者要三管齊下,齊心協力,同步作為。
首先是網絡作者和文學網站要加強自律。
如今,社會上存在一種“文化被輕賤、貶抑”的不良現象,相當多的文化作品也變得過于“娛樂化、消費化、商業化和欲望化”,甚至呈現出混亂的狀態和趨勢,但文化傳播者應該有底線,不要成為助紂為虐的幫兇。
因此,對于網絡作者來說,希望他們能靜下心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用曹雪芹當年寫《紅樓夢》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創作態度,來善待
網絡文學和網絡讀者,不能一味迎合所謂“讀者的需求”,更不能為了吸引讀者去故弄玄虛,甚至追求低級趣味,要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具文學含金量和閱讀價值的佳 作。
對于文學網站來說,就更要有傳播中華乃至世界優秀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自覺規范自身的經營行為,不做簡單的“從作者到讀者的二傳手”,要做高科技高 文化的“出版人”。要用“文化人辦文學網站”的思想,努力做好編輯、校對、審核的工作,不能僅僅依靠讀者這個所謂的“最好的過濾器”來辨別作品的好壞優 劣,遴選出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
其次是政府要加強有效監管。
提升網絡文學的價值,更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的有效引導和約束監管。管理部門要堅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的方針。一方面要盡快制定出一個針對網絡文學的
管理辦法、措施和發展規劃,引導網絡文學產業健康、有序、快速地發展;另一方面,要不斷整頓網絡文學重復授權、惡性競爭的不良環境,加大打擊侵權、盜版行 為的力度,堅決遏制低俗、淫穢、色情內容的傳播,嚴厲查處擅自從事網絡文學出版經營活動等違法、違規行為。
據悉,中宣部、中國作協正在積極關注和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要將之納入為中國文學創作和文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協在網絡文學管理方面已有一系列的 舉措,并且已經接納網絡寫手成為作協會員,通過推薦進入魯迅文學院等形式對其進行培訓;與網絡寫手不斷交流,結合傳統的文學理念形成網絡創作的規律、理論,再指導實踐;舉辦網絡文學的比賽、評選活動,并使之規范化;簽約網絡作家,使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轉入傳統的文學市場,使之走上有序的、軌道式的發展之路。
總之,網絡文學更加不能“唯‘GDP’論英雄”。這也是億萬網民緊跟時代、與時俱進、不斷弘揚中華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音像電子網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