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已有之的偶像崇拜現象,自近些年引進了“fans”的英文趣譯,并用“粉絲”代之以后,便成為一個愈演愈烈的社會性現象。好像“粉絲”這個詞本身具有一種超強的魔力一般,一經正式應用,遍地生根開花。從影視界到娛樂界,從體育界到文藝界,從時尚界到讀書界,幾乎都有層出不窮的“粉絲”群體,而粉絲們追捧的偶像,也是五花八門,從演藝明星到秀場新人,從著名作家到青春寫手,從文化名嘴到網絡紅人,都應有盡有。粉絲現象,已以其迅猛而強勢的發展,成為當下文化領域里最引人注目的新動向。
一般來說,出于個人興味與愛好,誰喜歡誰,誰擁躉誰,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也可以說是人類的社會基本屬性之一。但目前呈現于中國當下社會文化領域的粉絲現象,卻不能說都是正常的。如果說有的粉絲只是在與偶像的密切互動中,表達一種喜歡的情感與贊賞的意愿的話,那么,還有更為大量的粉絲群體,常以種種認人不講理,盲從不反思的舉動,表現出超越常態的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特征。
據有關資訊報道:當年的小女生李宇春因唱功好扮相帥深受年輕歌迷喜愛,喜歡她的歌迷自稱“玉米”。由于“玉米”的擴大,又涌現出一批擁護“玉米”的人,又被稱為“玉米粉”,成為粉絲的粉絲。后在與周筆暢較勁等一系列事件中,“玉米”與“玉米粉”都是一擁而上,兩邊的粉絲各擁一方,互不相讓。
近期熱播的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掀起新的一輪“迷韓”熱潮,“韓迷”們不僅追明星,而且追時尚,“炸雞”、“啤酒”,也成了時尚生活新潮的象征。韓劇的粉絲們,紛紛搶購與劇中人物相同款式的服飾,包括女主角用過的同款睡袋,男主角睡前看過的讀物,都成了時尚文化的符號。
文學界、讀書界的粉絲們,也以各種方式支持著、成就著他們偶像的寫作、偶像的事業、偶像的論戰。我以為,就青春文學的兩個偶像作者郭敬明、韓寒而言,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遠不及他們在文化上的貢獻,而文化上的貢獻,主要就在于他們把粉絲現象提升為一種文化,并發展到一種極致狀態。
郭敬明自攜帶《幻城》、《夢里花落知多少》闖入文壇之后,就一直是青少年讀者追捧不休的偶像。他先是創辦了以書代刊的《最小說》、《最漫畫》,后又創辦了《文藝風象》與《文藝風賞》。據說,他的雜志系列每年的總印數在百萬以上,抵得過全國傳統文學雜志的印量總和。2011年《最小說》五周年期間,郭敬明帶領旗下24位作家,在北京亞運村圖書大廈舉行了號稱史上最盛大的圖書簽售會,全國各地來到現場的讀者有數千人之多。郭敬明當天簽售圖書1.8萬余冊,銷售近40萬元,平均簽售圖書品種達58種。而他在2013年自編自導的電影《小時代》,登陸各院線一周多時間,便創下票房近3個億的最新紀錄。而粉絲們在郭敬明受到“抄襲”、“商業化”的質疑及遭遇與韓寒的口角時,都是挺身而出,傾情回護,不遺余力。
韓寒以小說《三重門》等作品和一系列批判性言論,贏得的粉絲數以幾十萬計,而且分布于不同的階層與代際。憑借這種廣泛又火辣的影響力,他在自己不斷推出《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等新書的同時,先后主編了雜志書《合唱團》、《一天》、《很高興見到你》、《歲月的童話》等,還對各種社會文化事件頻發驚人言論。每有動作,必有響動。他的粉絲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掐架,無論是前些年的“韓白論戰”、“韓方論戰”,還是持續不斷的“韓郭較量”,粉絲們都沖在論戰最前線。
如果說在粉絲發軔之初,主要還是源自青少年文藝愛好者對于喜歡的偶像宣示熱愛的情愫,表達一種自我身份認同的話,那么,后來就摻雜進來一些別的因素,越來越不單一和單純,正負能量兼而有之。
比如,粉絲們在對于自己喜歡的偶像寄予精神的崇尚、情感的依傍的同時,會越來越把自己的偶像神化和幻化,當成唯一的“上帝”去尊崇和信奉,并蔑視和排斥其他同類的明星;進入這種狂熱的迷戀與癡戀之后,粉絲們還會表現出對偶像的堅信不疑,全盤接受,不僅無條件包容偶像的缺點與錯誤,而且無原則地美化其缺點與錯誤,并對別人的批評大肆口誅筆伐。偶像在這些粉絲那里,已是至高無上的尊神,神圣不可侵犯。與此同時,粉絲們還會在物質上、經濟上不惜花費,在時間上、精力上不惜投入,他們因而成為偶像時刻準備著的最有購買力的消費者,成為偶像無所不在的最為忠實的造勢者。這樣的結果,粉絲與偶像,就不再是簡單的明星與受眾的關系,而是成為一個欲望、情感與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同聲共息的文化共同體。
著名詩人北島在香港的一個講座上談到粉絲時,曾不客氣地說“有些像邪教”。這個說法可能過于極端了,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粉絲進而傾斜發展之后的一種可能。就現在的情形來看,許多的粉絲群,已經不是一般的偶像擁躉群,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有著共同的理念與利益,有著一定的組織與手段,有著一定的平臺與產業的文化群體,甚至帶有團伙、會黨的些許色彩。
粉絲現象何以在當下社會得到如此迅猛而強勢的發展,是一個需要認真加以研究的文化課題。從粉絲方面來說,有尋求精神寄托、情感歸屬的原因,也有精神空虛、自我迷失的原因;從偶像方面來看,有吸引受眾、擴大影響的原因,也有享受擁戴、培植勢力的原因;從社會文化上看,有流行文化與娛樂文化大肆盛行的原因,也有商業文化、產業文化蓄勢待發的原因;從傳媒的角度看,有取向轉型、看重娛樂的原因,也有追逐八卦、推波助瀾的原因。由此也可以說,粉絲從現象到文化,如果是一種病象,那么,它便是各種力量在當下社會有意無意地合力與合謀的結果。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