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追求文學的苦悶(高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5月08日11:44 來源:文學報  高深

      坦而言之,文學已經成了我畢生的追求,雖然成績平平。

      掐指算來,在文學園地耕耘已有65年。在這65年間,雖因1957年的政治原因,中間歇筆若干年(應該說被剝奪寫作權利若干年)?墒钦纛^上的荊冠后,我幾乎毫不猶豫地又在文學園地里重執犁鋤,直至年近耄耋,無一日不在爬格子。

      想起我第一次給報紙副刊投稿的情形終生難忘。1952年,我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因為愛好文學,經常給黑板報寫點小詩。有一次我寫了一首《天上的星星》。當時企業正開展技術革新“找竅門”運動,這首詩說生產中的竅門到處都有,就像碧空中的繁星,無窮盡。當時在這家企業深入生活的作家江帆(《處女地》 雜志社的主編),看了這首詩就找到我,打問了我的一些情況,也給這首詩提了修改意見,建議我修改后可寄給報刊發表。

      把板書變成鉛字,并且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報刊上,這可是連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我按照江帆主編的指點,修改了幾處,當天就把詩寄給東北總工會辦的《勞動日報》了。那時我并不了解報紙是怎么印出來的,也不知道編輯部處理稿件的整個流程。稿子寄出的第二天,我就到收發室找《勞動日報》看,天天都去,一連去了十來天,收發室老師傅還以為我去查看丟失聲明呢,問我丟了什么,是工作證還是會員證?我回答得含糊其詞,從此再也不去收發室了。

      說來也巧,就在我以為“詩沉大!钡牡谒奶,廠乒乓球隊的隊友馮貴學,倒背著手走到我面前,審問似的叫板:“坦白,你給報社寫了什么?”我以為是報社寄回了退稿,很不好意思地說:“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是江帆同志動員我寄的!彼岩粡垺秳趧尤請蟆放e到我眼前,說:“你就別過馬路捋胡子———假裝牽須(謙虛)了,詩已經發表了。一沒留神,咱們廠子冒出個詩人來。”

      對于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青年,這該是一個多大的震撼呀!我記不得把這張《勞動日報》看了多少遍,只記得那天,只要一閑下來,就掏出報紙看看。最有意思的還是,已經熄燈躺下了,卻合不上眼睛,又摸索著開關的燈繩,拉亮電燈,再一遍又一遍地看那《天上的星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報紙刊物,到處都投,至今,好歹已經出版了十八本書,雖沒有什么代表作,總還有幾首受前輩或文友贊賞的小詩或短文,被選入了幾十種選集中。

      如今漸漸與詩拉開了距離。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現在是詩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詩!睂嶋H上也不完全是這種情形,而是一些人嫌棄年紀大的詩人,并對他們抱有成見,總認為寫得“太傳統”,不時髦,有的詩歌刊物甚至“封殺”一部分老詩人。所以自己還算識趣兒,寧肯給較少發詩的報紙副刊寫,也不去看某些詩歌刊物的冷臉。我說這話,肯定有人會說:“這老東西,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边@話也對也不對,其實有不少葡萄是真酸呀。

      近年,由于心臟打了支架,胸悶、心絞痛時而發作,除了偶爾寫一點雜文隨筆以外,真的與詩離得更遠了,較少寫東西,就讀了一些在職時想讀而沒有時間讀的名著,也讀了一點古今中外的文學理論,這些經典之作,使我進一步認識了好些中外的文學巨匠,稱他們為文學大師當之無愧。從他們的作品與文學主張中,我觸摸到了他們的思想境界,深刻感受到他們的人格與作品同樣高潔。他們的理論、作品、生活、人格,集中到一點上,表明了一個真正作家的精神之偉大,一個作家的事業之艱辛。

      他們的理論與作品使我懂得了,一個人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無畏的品格,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過人的才情,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想憑著一點技巧或花樣,在創作上做出一番成就,那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亊情。歷史上“文名遠揚”的作家詩人,大多數都是與官與名與利疏遠的人,親近和同情的是底層民眾。

      像我這樣文化根底很淺的人,雖幾十年耕耘在文學園地里,但始終覺得文學與我是一條很遼遠的路,是可望而又到達不了的彼岸。我雖然多次在這條路上彷徨過,然而又沒有絕然退回來的勇氣與決心。其實說“勇氣”并不確切,是內心深處的難以割舍,不忍回頭,不肯放棄。我現在的矛盾與斗爭,大概正像歌德老先生說過的那種心理狀態:“追求藝術的苦悶!

      然而苦悶歸苦悶,終沒有演變成“灰心”。我如一個頑固不化的分子,繼續走在這條看不見盡頭的文學路上。

      我深信,文學與人生親密無間。文學雖不從屬于政治,但是文學應該反映出一個時代人生的政治生態。晚年我寫過一些回首往事的文字,有感悟,有遺憾,有反思,有個人的不幸遭遇,也有國家民族的苦悶掙扎,涉及到命運中一些人為的政治險境。最近一些文學評論家多次強調,文學要給人以思想。這雖不是什么新發現,但對糾正與克服“玩文學”,或文學是純粹“內宇宙”的自白,還算是很好的主張。不過我覺得用“文學應給人以思考”更合適些。如果以食品為例,文學給讀者的不應是餃子、包子、面條、餡餅,而應該是面粉、肉、菜等,用它們做些什么東西,要讓讀者按照各自的民族環境、生活習慣與體驗,自己去選擇和決定。作家一般不宜把現成的思想灌輸給讀者,而是要通過你講述的人的命運與故事,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作為一個非專業作家,離休前經常在完成肩上任務之余寫作,離休后身體又不斷地鬧麻煩,我的作品不多(當然也不算太少),以往寫的那些東西,是好是壞,就由它們去吧,若僥幸能留下只言片語,就由人們去評說好了。盡管追求總是相伴苦悶,我仍癡迷不悟,繼續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我會自己揚起驅策我走完荊棘與坎坷的文學之路的鞭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