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利用名人資源帶動公共閱讀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4月04日09:0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慧虹

      據文化部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公共圖書館僅為每50萬人才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一年購書的經費也僅為全國人均0.5元。這兩個數字證明,我國公共圖書館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購書量,還處在貧困國家的水平線上。

      與此同時,通過網絡、報刊等公共媒介,我們時不時能聽到一些文人發出的對于心愛之書無處妥帖安放的喟嘆。他們中,一些人受搬遷、居住空間狹仄、年事已高無力讀書等因素困擾,往往不得不作別部分珍藏多年的書籍。他們希望將這些文化資源奉獻給社會,然而當前,面對社會上接收與管理環節的不完善,只能搖頭痛嘆。

      一方面,是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有限、圖書匱乏,而另一方面,在民間,尤其在文化名人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圖書資源等待盤活。如何有效協調這對矛盾?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兩會上,他提出“倡導和扶持文化名人、著名學者建立公益性個人圖書館”的提案。誠如何建明所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大批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他們擁有大量的知識資源和圖書資源,一般都擁有幾千甚至幾萬冊私人藏書,這些個人藏書品質又好。通常情況是:這些大量的私人藏書除了日常工作所用外,多數被閑置在家庭里,無法進行專業整理和保管。尤其是當他們喪失工作和閱讀能力時,甚至有些名家去世后,書籍更得不到妥善處置,這些圖書基本都被浪費和損失掉了。”積極創造條件,讓這些文化資源發揮更大價值,是平衡公共閱讀資源供需矛盾、避免文化浪費、改善公共閱讀環境的一個有效依托,同時,也是尊重文化名人所愿,在為他們將文化公益善舉落到實處搭建便利平臺。

      事實上,想方設法盤活名人手中的文化資源,不只是在物質方面有助于改善公共閱讀,更重要的是,它在推動公共閱讀上產生的無形“氣場”是強大的。如果說,社會上接納名人藏書的渠道順暢了,名人書籍得以妥善保管的舉措落實了,名人們在推進公益圖書館建設上的心勁更足了,那么,與其說,越來越多的名人們捐出的是書,毋寧說,他們是在身體力行積極攜手向公眾倡導親近閱讀。不能忽視名人效應所產生的推動力,當眾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走進公益圖書館,捧讀名人捐贈的私人藏書,他們讀的是書內圖文,內心燃起的怎能不是閱讀的愉悅,是對文化名人閱讀習慣與品位,及其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善舉的敬慕與追隨?

      為能利用名人資源建成真正“活的”圖書館,何建明建議,捐贈人可以到圖書館中與讀者交流,也可以邀請朋友和讀者互動,“這些人的知識和見地本身就是‘活的’圖書館”。現在,在一些地方,“真人”圖書已經興起,讀者們在與“真人”圖書深入交流后,獲得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如果文化名人也能現身說法、參與其中,相信帶來的不只是品牌效應,更能吸引更多讀者在與文化名人的零距離接觸中,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多彩的人生領悟。

      利用名人資源帶動公共閱讀,這樣的事值得點贊。期待政府相關部門、文化名人、廣大讀者默契配合,為引導、傳承這股文化正能量,為使社會文化消費更加健康、富于活力,投付不懈的努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