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悲凄與喜悅同生,眼淚與歡笑并存,構成了清明節(jié)奇特的情感基調。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亦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八節(jié)”之一。《歷書》上這樣解釋“清明”一詞的來歷:“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四野明凈、生機勃勃,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節(jié)日習俗就是在這樣的美好春光中自然形成。掃墓則源自另一個已失傳的節(jié)日——寒食。由于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后世漸漸形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而在人們紛紛祭拜親人之際,也不應忘記追思革命先烈。本期“觀天下”即是在緬懷中重溫烈士們的靈魂之美。
同時,一位文學巨匠也正被全世界的人們紀念。適逢契訶夫逝世110周年,舞臺上向他致敬的戲劇如雨后春筍。白俄羅斯劇院排演的《婚禮》登陸北京,賴聲川導演的《海鷗》正在全國巡演,更有以契訶夫生平和愛情故事為題材的新劇《讓我牽著你的手》面世……
這是一個深深烙印在了20世紀文學史上的名字。自此,他影響力的光芒無人可以逃開。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驚嘆契訶夫是一位“人類靈魂的深刻精到、技巧高超的解剖者”,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尊其為自己的“藝術之父”,荒誕派劇作家們貪婪地汲取著來自契訶夫藝術世界的養(yǎng)分。中國的小說家與劇作家也不例外。
能當此評價的文學家,中國有幾人?而我們這些后世之人,又應該如何超越“影響的焦慮”,成功站上巨人的肩膀去遠望?(周飛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