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最新一期《讀書》雜志,內有一篇趙元蔚的文章《日本的“下流”社會》,說在日本出現一個“上流”、“中流”之后的“下流”階層,這個階層并 不是物質窮困到無有,他們也有條件看電視、上網、吃方便食品,只是心理上明顯缺失向“中流”進發的力量,但他們在個性彰顯方面卻更加自覺。相比較而言,倒 是向“中流”進取的年輕人在個性追求上更顯淡薄。文章講到的現象在中國其實也有所表現,盡管我們還沒有也未必如此去作定義。
令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分析到,在日本由此出現一種文藝現象,“那些描寫逆流而上、強調積極進取題材的影視作品就格外充滿新鮮感”。作者以 “改編成電視劇的熱門漫畫《龍櫻》”為例,劇中講述了一個“三流律師”如何讓一所“三流私立高中”重整旗鼓,成為具有超級升學率的學校。主人公在成功實現 自己的學生考入東京大學之后,發表了一通令人感慨的宣言:“假如你們信以為真地認為只要發揮自己的個性,就可以過上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只有考進東大,才能從毫無夢想的黑暗中逃脫出來!贝搜哉挟敶逃囊。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應試能力才是最大的現實,應試能力是所有學生的追求和家 長的期盼,無論你對此持有怎樣的不滿和擔憂,現實只有一個——金榜題名,且必須考上名校。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個性發揮,所有這些說辭在高考這個鐵律面前 頓顯無力。
教育問題是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中國,所有的家庭幾乎都把精力、心力、財力放到為后代創造幸福上。擇校、學區房、重點班、各種名目的輔導 和考試,無一不在為最終考入一所好大學而奮斗。如此造成的教育偏失,特別是青少年人格培養、性格養成方面的缺位,以及少年兒童如何度過幸福童年等等,都是 非常深重的社會問題。然而,所有這些“遠慮”在高考這一致命的“近憂”面前都顯得不具體、不迫切、不可量化。這才是我們最應面對的現實。就此而言,聯想到 我們習見的教育題材文藝作品,在“素質教育”、“人格培養”方面的呼吁主題頗為常見,但具體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如何去處理如此棘手的矛盾、難題卻鮮有。誰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誰不想讓自己的童年輕松幸福,然而當代社會競爭激烈、淘汰殘酷,不從起跑線就緊追、超越、領先,人生掉隊了,其他的一切可謂空 談。許多教育題材作品難以激發社會共鳴,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普遍地強調一種理想主題的設計、幻想和吁求,卻減少了對現實人生的直面描寫和真切表達。近日巧遇 一位從事中學教育的作家,言談中講到,當前教育的矛盾,是一方面提倡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應試競爭愈演愈烈。正是此中道理。
文藝應當為人生描繪出理想的景觀,但更應當去直面人生現實。創作者必須有能力對現實作出真實、深刻的表達,才可以傳遞出有努力方向、有前行腳印、有遠大目標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