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專欄寫作會否重新洗牌(楊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21日10:12 來源:人民日報 楊早
      父:我奮斗十年,成為專欄作家。    子:我初出茅廬,也是專欄作家。    徐鵬飛(漫畫)  父:我奮斗十年,成為專欄作家。   子:我初出茅廬,也是專欄作家。   徐鵬飛(漫畫)

      專欄寫作是與現代傳媒同生共長的產物。專欄意味著傳媒從主打“文”的時代進化到主打“人”的階段,給刊出的那一方豆腐塊以雙重的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認證:報紙聲譽+作者聲名。它多半也提供一種連續感,某位作者持續攻打某個主題的城堡,每日不落或每周一歌。報、人、文捆綁銷售,互相成全,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套規則怕也行了百多年。現在情況有了一點變化,新媒體加入了,騰訊“大家”、百度“百家”、虎嗅網、鈦媒體等等來勢兇猛,鯨吞而不是蠶食著傳統媒體的作者群。專欄寫作是不是要重新洗牌了?

      現在到處在談互聯網思維。照我看,互聯網思維可以簡單歸結為兩個字:省事。不用上街買紅包放真鈔,只需在微信群里點幾下,是不是省事?不用開店裝修應對工商檢查,僅憑在線銷售就日進斗金,是不是省事?新媒體時代專欄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同樣如此,該寫什么還是寫什么,能寫什么還是寫什么,區別只在于文字產品重裝上市,供銷關系發生了變化。

      從流程上看,新媒體極大地節省了編輯環節。至少從名義上,新媒體專欄都是接受作者自行發布的。節省編輯環節有可能實現雙贏:新媒體節約了人力成本,而作者得到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機會。在傳統媒體時代,一個專欄作者常常得先從地方媒體起步,經過編輯、部門主任、總編的層層打磨,才得以成為專欄主將,寫出了名氣,得到全國性媒體的約稿,然后又是編輯、部門主任、總編的一道道關過下來,才算站穩腳跟。現在不一樣了,以“用戶第一”為基本法則的互聯網,沒有傳統媒體所謂的“看門人”,作者、讀者短兵相接,人多為勝,一名作者只要文字獲得編輯與讀者的認可,一夜成名也不是奇跡。新媒體使得寫作江山“扁平化”,極大地縮短了作者登頂的道路。

      不過,這只是理論上。新媒體究竟該用什么標準來評估作者的價值,目前還爭議很大。如果完全按點擊率排名,與新浪博客又有何異?騰訊“大家”今年推出“星期ONE”,每周一萬元重獎一篇文章,評選依據是“頭條”(編輯選擇)+“轉發率”(讀者選擇),似乎很公正,但老江湖閉上眼一想就知道,能夠同時獲得兩者青睞的,必然是時評文、時政文、揭秘文,跟熱點息息相關,或最大程度滿足公眾窺隱的要求,這才是獲獎的法門。而百度“百家”的廣告模式,以點擊量計算收入,更是徹底的傳播量為王。“大家”好歹還有編輯卡一卡,“百家”全部交由讀者與廣告商選擇,最終會出現什么局面,大概也能猜出幾分。

      此外,新媒體專欄的盈利模式也并不成熟。不論是騰訊“大家”的高額稿費及重獎,還是百度“百家”的廣告收入歸作者,甚至虎嗅網、鈦媒體的流量計值,都還是一副為作者、讀者打義工的高姿態。因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拉人”,要保證作者的寫作動力,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重金砸人以后呢?

      現在像騰訊“大家”這樣的給專欄作者的基本稿費都比較高,作者之間的競爭關系還不明顯(但每周重獎制已可窺見端倪),一旦騰訊不再“燒錢”,新媒體或許亦會呈現馬太效應,剩下一班人氣爆棚的超級寫手,其他作者或者回到傳統媒體去經營豆腐塊,或者甩開膀子搞自媒體。

      或許,網絡小說的模式比專欄寫作還要成熟些:將寫作類型化,再分類推送,各門類形成自己的寫作規則。新媒體最大的變革方向,不是重金砸人的短期行為,而是長治久安地搭建渠道,為每個看中的作者找到他的那一批讀者。有內容有受眾,還有多元的讀寫環境,才是新媒體的正道。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