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莫讓“打賞”遮望眼(黃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28日10:01 來源:人民日報 黃 平
      再給我來一段兒(漫畫)    徐鵬飛  再給我來一段兒(漫畫)   徐鵬飛

      網絡寫作原本就帶有強烈的“讀者導向”,如果“打賞”模式越來越被強化,網絡寫作將更加傾向于有能力“打賞”的讀者,蛻變為“富人導向”

      今年年初,某文學網站的“大神”級別作者和往常一樣上線,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網站賬戶里多了100萬。這不是該網站的春節紅包,而是一位匿名讀者的“打賞”。該讀者在打賞后留言,表示這筆錢獻給10年來最美好的青春。這可真是一次昂貴的“致青春”。而這不是網絡文學世界中第一次百萬級打賞,在去年8月,在另一家文學網站,分別支持兩部作品的粉絲陣營們爭執不下,最后以“打賞”決輸贏,一方豪擲百萬,轟動一時。

      “打賞”淵源已久。歷史上,戲迷為角兒擊節贊賞、一擲千金的故事并不鮮見。更有甚者,高官巨賈可以包下整個戲班子,或者豢養自己的班子。比如唱堂會,官宦人家可以將名角請到自己家的府邸里唱戲,有時候主人家本身是票友,還會要求客串一兩個角色,享受與名角同場配戲的快樂,這被稱為“耗財買臉”,花錢來尋求認同。

      如今的讀者,為什么在支付了基本的訂閱費用后,還情愿支付額外的費用來“打賞”?和戲曲相似,“打賞”顯示出網絡寫作所依賴的“粉絲經濟”的消費特征。網絡文學表面上出售的是故事,骨子里出售的是情境體驗。網絡文學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按摩”,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來滿足讀者的心理期待,普遍的手段是以架空的世界中愛情與事業的不斷成功,化解讀者在現實世界中的相關焦慮,熨帖糾結在現實中的疲憊心靈。

      讀者對于網絡文學的閱讀,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消費,情感消費往往超越簡單的市場機制,當讀者覺得自己的內心獲得巨大滿足時,基于心理的快感、價值觀的契合乃至于對于閱讀時光的記憶與銘刻,愿意支付不需要支付的費用。而且,不同粉絲陣營之間的攀比,刺激了“打賞”的沖動。概括地說,當讀者將自我投射在作者營造的形象上時,“打賞”多少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了。在這種時刻,仿佛網絡寫作超越了商業規律,實則是商業規律更深入地在人的情感世界中運行。

      “打賞”模式有其優勢,它為網絡文學網站、網絡文學作者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且,對于某些邊緣化的網絡文學作品而言,“打賞”模式可以凝聚粉絲的支撐,提供一種自發性的保護小眾文藝的方式。但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支撐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一個人100萬的“打賞”,可以輕松超過成千上萬人“打賞”的總和。網絡寫作原本就帶有強烈的“讀者導向”,如果“打賞”模式越來越被強化,網絡文學將更加傾向于有能力“打賞”的讀者,“讀者導向”很可能蛻變為“富人導向”。網絡寫作的評價體系將被進一步扭曲,網絡寫作的經濟屬性被進一步強化。

      “打賞”使得有經濟實力的讀者深深地介入到文藝創作之中。不僅是網絡作者在寫作前會與賞金高的讀者交流創意,更有甚者,有的作者把賞金高的讀者寫到作品中,形象自然是“高大全”。行政權力對于文學作品的干預,我們有過經驗教訓。經濟力量對于文學作品的干預,同樣值得警惕。對于網絡作者,金主會有形或無形地起到審查官的作用,成為寫作時重要的參考因素。這種“私人訂制”無疑妨害了藝術的公共性,長此以往,其質量不但不會提升,反而可能倒退。

      經過多年的發展,網絡文學作者的待遇普遍得到改善,那些“大神”級的作者年收入可達數千萬,遠超傳統作家的版稅收入。網絡寫作已經有條件告別粗線條的積累擴張,更加重視作品質量的打磨。“打賞”之類的喧囂與炒作應該冷一冷了,文學作品固然可以取悅讀者,也可以承載一定的經濟功能,但從更開闊的視野出發,真正有價值的“打賞”,還是來自歷史長河淘洗后的認定。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