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是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重要文學現象,至今已蔚為壯觀。網絡文學借助數字技術,在寫作技巧、傳播方式和閱讀形式等方面造成巨大變革,與以紙質媒體為載體的傳統文學形成了一道數字鴻溝。國內最早關注這一新生事物的主要是《電腦報》、《電腦愛好者》等技術媒體。90年代后期開始,歐陽友權、馬季、藍愛國、黃鳴奮、孫紹先和李俊等學者開始研究網絡文學。近年來,《南方文壇》和《文藝爭鳴》等學術期刊也為推動網絡文學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網絡文學研究已開始收獲最初一批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學術界對網絡文學的關注不夠,研究也相對滯后。已有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向:最初是對網絡文學意義的追問,這在網絡文學初興之時較為多見,從文學自由空間的角度為之歡呼者有之,從文學審美角度輕視者亦有之。隨后,大家開始關注網絡文學的概念范疇、特征,以及網絡文學和紙質媒介文學的異同等。進而是從傳播學和文化產業等角度探索網絡文學的生存與發展。同時,有人開始探討網絡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建構問題。對網絡文學文本的研究則最為少見。
網絡文學的新媒介、新形勢及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要求我們直面這一在不遠的將來有可能占據文學生活主導地位的文學現象。目前對網絡文學的關注主要是共時形態的平面研究,還缺少對網絡文學作品的分析,對網絡文學從初興到迅速崛起之時紛紜復雜面貌的梳理與整體把握則更少。而要正確認識網絡文學,梳理與辨析其來龍去脈不可或缺。因此,網絡文學研究出現了寫史的必然性要求。有觀點認為,即便承認網絡文學的價值,網絡文學也不足以“入史”。而實際上,從北美華文網絡文學發端開始,中國網絡文學風云變幻,網絡文學的生產與閱讀如今已十分繁榮。二十余年間,網絡技術與時代思潮不斷變幻,網絡文學的發展已構成了一段并不簡單的歷史。
當前對網絡文學相關歷史的敘述并不是完全沒有。近年來,網絡上出現少量經驗性的網絡文學史文章。其中有文章將網絡文學劃分為早、中、晚近三個時期,并有簡要的歷史敘述。此外還出現“網絡文學十年盤點”、“中國網絡詩歌運動十年縮影”等,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勾勒出大致的歷史線索,具備文學史寫作的一些特征,可以說是網絡文學自我寫史的一個部分。這類網絡上的網絡文學史敘述篇幅簡短,內容也比較單薄。而紙質媒體出版的網絡文學史研究尚處于開拓初期。除部分研究論文和著作稍涉網絡文學史外,能歸入網絡文學史的著作有《網絡文學發展史——漢語網絡文學調查紀實》(歐陽友權主編)、《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馬季著)和《網里花落知多少:北美華文網絡文學二十年研究(1988—2008)》(蒙星宇著)等。前一部作品從文學網站、網絡寫手、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文學語言、網絡文學點擊率、網絡文學出版諸方面描繪了網絡文學豐富復雜的面貌,史述部分則僅作為編年史附錄于書末。第二部從網絡文學的產生與發展開始敘述,談到網絡文學的特征、網絡寫手、網絡文學現場、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比較等話題。第三部研究海外華文網絡文學史,并非中國網絡文學所重點關注的對象。盡管如此,這些著作對網絡文學史脈絡與架構的探索,成為網絡文學史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石。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