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到創作,由“精英”轉“大眾”——
文學教育思變
文學“觸”網,算不上新鮮事。可來自學院派的新動向卻足以讓文青們和夢想靠碼字為生的孩子們雀躍:網絡文學和創意寫作作為正兒八經的大學專業,正在登堂入室。
剛剛過去的一年,北京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高校紛紛開出時髦的寫作班,此前,復旦、同濟、上大等老牌的大學中文系早就在探索新時期創作人才的培養。
于文學而言,最壞的時代或已過去,各種機遇正撲面而來。時下,我們已見證了文學的跨界出演,她時而牽手網絡、影視,時而涉足游戲、漫畫;“網絡作家”作為一種日進斗金的新興職業,也告別了不入流、不靠譜的別稱,開始為更多的人認可、接受。E時代,文學正在加速蛻變,以一種人們難以預計和想象的方式。 ——編者
2013年的最后一周,文學界迎來一件大事:12月25日,盛大文學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聯合創辦文學策劃與創作本科專業,從2014年開始招收應屆生。與普通大學中文系不同,這個新設專業的課程看頭十足,其中涵蓋小說與故事創作、編劇元素、電視劇劇作、網絡文學創作與策劃,甚至還包括版權管理和運營。
作為一所力在求新的年輕高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這一創舉或許還不至于令人太過吃驚。然而,就在去年,歷史傳統悠久、頗具精英意識的北京大學中文系也決定“試水”開設創意寫作專業碩士(MFA),踏足新媒體文學人才培養。而復旦、同濟、上大等滬上高校的中文系則早于幾年前已紛紛將創意寫作這一“時髦”專業攬入懷中。
事實證明:文學教育正在思變。
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樣態不斷變形延展,文學人才的市場需求也相應發生轉變,凡此種種,必將指向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彌合寫作人才的斷層:文學教育變革的時候到了
過去的純文學寫作人才已不能滿足如今的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網絡文學界、影視文學界、文化休閑業……這些產業嗷嗷待哺,等著新型的文學專業化人才去填飽它們的肚子。
在大學設立創意寫作學科,這一倡導可直接追溯到2009年。這是一個轉折年:那年之后,中國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也是2009年,主流文學第一次對網絡文學投以青眼——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指導下,中文在線旗下的17K網站與《長篇小說選刊》聯手承辦了網絡文學十年點評活動。
一些嗅覺敏銳的高校發現,當文學不斷“跨界”,中國的寫作人才竟出現了一個斷層。
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先后設立了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創意寫作專業碩士點。
上海大學中文系副主任葛紅兵告訴記者,過去的純文學寫作人才已不能滿足如今的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網絡文學界、影視文學界、文化休閑業……這些產業嗷嗷待哺,等著專業化人才去填飽它們的肚子。他強調:“特別奇缺的是底層的人文創造性人才,而非技巧性的寫手。”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學策劃與創作專業負責人林琳證實了這一說法——高校與盛大聯合儲備人才,目的不在培養“寫手”。
盛大文學市場部經理王晶說,盛大旗下有200萬草根寫作者,根本不缺寫作人才,關鍵是要通過專業的培訓方式,培養綜合人才——他們是寫手,但同時也是編輯、編劇、經紀等等。
例如,網絡文學編輯和傳統的文學編輯截然不同,不僅要適應網上快速審校,對計算機操作非常熟悉,同時還將出任經紀人,對作品的題材、內容把關,負責包裝、推廣、宣傳以及版權管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認為,創意寫作作為一個應時代需求而生的新潮專業,其創意原則、審美標準,甚至背后的商業機制,都是正在形成中的。
其實,北大早年開設過作家班,中文系也招收過創意寫作方向的碩士,但從教學和人才培養定位看,那時基本停留在傳統經典寫作的意義上。“按做學問的方案統一培養碩士,但最后真正從事學術工作的卻很少。”現在,北大開設的創意寫作專業,直接對接市場的需求。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文學以其新形態在延伸,包括游戲腳本、廣告文案等等都需要文學的基礎,文學的疆域已不止于小說、詩歌等傳統文類。這意味著,學生培養的大方向應“由研究往實踐轉變”。
雖然“中文系是不培養作家的”這句名言廣為流傳乃至遭到誤讀,但在不少大學中文系老師眼里,“創作”其實是題中應有之義。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系主任張生表示,就大學文學系而言,它承擔了三個功能:學術研究,教育培訓,以及文學的再生產。所謂文學的再生產,對應的即是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內容制造。
以美國文學專業為例,愛荷華大學是第一個設立創意寫作專業碩士的學校,而在每年的普利策獲獎者中,畢業于該專業的寫作者比例高達70%-80%。“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臺灣作家里,從余光中到白先勇,都是在愛荷華拿了MFA學位,然后走向文學創作的道路。”張生告訴記者,中國高校在這方面正和美國慢慢靠攏。
創意寫作:教什么,怎么教
開創意寫作專業,大學的目標不是將每個人都培養成魯迅、莫言,而是多提供一個空間,讓熱愛文學的人少走一些彎路。
同樣掛出創意寫作的牌子,裝在各高校“籃子里的菜”卻各有千秋。目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和上海大學的創意寫作走新潮路線,傾向于文化產業的策劃,而復旦和同濟的創意寫作,則堅持經典,講求文學創作本身。
在中國剛剛起步的“創意寫作”,該教什么,怎么教,仿佛都未有定論。“創意”該如何實現?師資問題怎么解決?有些老師甚至開始反思,傳統的中文系,似乎一直還缺些什么。
眼下,美國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的工作坊培訓模式被頻頻提及。美國的做法是,由4、5個學生組成討論組,每周進行閱讀、創作和點評。張生在加州大學訪學時,曾觀摩過該校的寫作工作坊,“有時是學員先自我介紹,再把自我介紹發展成一個故事。”他自己在同濟給學生上“小說與影視研究創作”課程時,會先給學生看小說,再集體討論人物、對話和情節發展。
在復旦,由陳思和、王安憶領頭的創意寫作是相對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寫作,但并不意味著它的教學方式也一樣傳統。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新媒體達人嚴鋒認為,傳統中文系的教學中心并不以培養作家為目的。“中國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西方說‘靈感就像一陣微風’,似乎文學創作無法培訓,但如今,受到市場和西方作家培養模式兩方面的影響,人們開始傾向于認為,文學創作是可以教的。”在文學寫作實踐的學習中,文學的語言、情節、故事、結構這些元素都是課堂上的學習重點。王安憶的課上,就會非常具體地通過對一些作品的細讀,探討技巧。但同時,從其他專業借鑒創作方法也是教學一大手法。“王安憶會請音樂、繪畫等各種藝術門類的權威人士來給學生做講座。”上海音樂學院的金復載就曾被請去講授音樂的技巧、結構和方法,畫家賀友直也曾前往寫作課堂講創作體會,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打開學生的思路。
嚴鋒把創意寫作專業比作助產士和催化劑,“雖不能代替產婦生產,但有助益;同時,把不同學生放在一起,催化出一個充滿熱情的文學創作氛圍。”
無獨有偶,愛荷華MFA專業的畢業生們也曾在合著的《第十一稿》中吐露,除了寫作培訓,MFA更重要的意義是把具有相同夢想的寫作愛好者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