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堅定對黨的信念 推動詩歌繁榮(商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27日07:58 來源:中國作家網 商 震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

      堅定對黨的信念  推動詩歌繁榮

      □商  震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和中國作協黨組的部署,我扎實地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并組織本單位的同志學習。通過學習對習近平總書記系 列講話精神有了一定體會。特別是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宏愿。總書記所說的“中國夢”,就是要我們展望未來,把藍圖變為現實。

      我們知道,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凝聚中國力量,就必須充分發揮文化思想的強大精神動力,以及有力的輿論支持與良好的文化條件。

      我深刻地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結合我的崗位,就是提高刊物的質量和水平,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詩刊》一直是黨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眾所周知,《詩刊》正是在毛澤東等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才得以創刊的。毛澤東為《詩 刊》題寫了刊名。《詩刊》的創刊號上,正式公開刊發了毛澤東的16首詩詞。其中就有《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膾炙人口的篇章。大家知道,中國最早 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文化典籍是《詩經》。《詩經》在其他方面的意義與成就我姑且不說,只說《詩經》對我國詩歌創作有著規范意義的影響。或說《詩經》誕生,便 已經為中國詩歌的創作樹立了榜樣,建立了傳統。這個榜樣和傳統就是敘事與抒情的平衡。而毛澤東的詩詞,不僅繼承了敘事與抒情平衡這一傳統,還為我們樹立了 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范。從《詩刊》創刊至今,《詩刊》幾代人都是圍繞著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這一核心價值而努力工作著。57年來,社會有過動 蕩,《詩刊》有過起伏。因為,社會發生的一切事件,都會得到《詩刊》的“有詩為證”。說句不夸張的話,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詩歌史。一部社會發展史, 也是一部詩歌創作史。毋庸置疑,《詩刊》史,就是當代中國的詩歌史,是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史。一個并非理性的論斷是,詩歌是記錄社會發展和社會本質最可靠 的文字。

      說詩歌的文字可靠,除詩歌這門藝術形式本身對所描寫的事物要求有鮮活的現場感和真實情感的在場外,重要的是中國詩歌的審美情趣與中國傳統的美德 規范是一致的,那就是忠、孝、禮、義、廉、恥。而這個傳統的美學意義上的道德規范又與我黨的黨性和人民性相一致。應該可以這樣下結論,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 粹,是時代精神的火炬,是社會進程中宏觀與微觀的直接反映。所以,詩歌陣地,是黨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最敏感的前沿陣地。為此,作為《詩刊》的負責人之一,我 感到了心頭壓力也背負著榮耀與自豪。所以,《詩刊》一定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用詩歌這個獨特的藝術形式,形象地構 筑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建設、改革的精神畫廊。努力促進我國詩歌創作呈現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激發廣大詩人的熱忱,繼承優秀的民族 詩歌傳統,借鑒國外有益的表現手法,創作出更多表現時代精神、具有中國風格的優秀詩篇,為中國當代的文學事業增添絢麗的光彩。

      《詩刊》將自覺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敏銳反映詩歌的發展變化,積極探索詩歌走向群眾的新途徑,確立自己的高格調、高品位和鮮明特色,為培養扶持新人、繁榮詩歌創作、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作出應有的貢獻。

      借用毛澤東給《詩刊》第一任主編臧克家為《詩刊》創刊而寫的信中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想,毛澤東說:“《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