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文學“邊緣化”了嗎(文暢)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11日09:22 來源:中國作家網 文 暢

      所謂文學的“邊緣化”,是對文學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所起作用和所處地位的一種估量,也是對文學社會價值的一種評論。對于這樣一個關乎文學社會作用、地位、價值的根本性原則問題,從事文學工作和不從事文學工作的社會成員,都應該有個明確統一的認識,從而有利于文學作用的應有發揮,有利于文學的發展繁榮。首先必須認識到,文學在任何社會都屬于意識形態,它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同時又服務于經濟基礎,它既有獨立存在的自主性,同時它又依賴于所存在的經濟基礎,因經濟基礎而存在而發展而展示其具體形態,有依附經濟基礎的廣泛性。有什么樣式什么特征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式和特征的文學。文學雖然獨立地存在于社會,但它與社會經濟,與社會各行各業,又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工業、農業、商業、科技、教育、交通、司法等各行業,就必然創造出反映這些行業題材的文學作品。文學遍布社會的各個層面和各種地方。當今市場經濟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學創作則必然貼近這個中心,反映這個中心,服務這個中心。文學與經濟建設緊密相聯,而經濟建設也需要文學予以抒寫反映。文學與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密不可分,怎么能說文學在社會上邊緣化了呢?文學是社會各行各業的產物,又怎么能說文學在社會中處于邊緣位置呢?文學既獨立存在又與社會各行各業廣泛緊密聯系,這就不存在文學在社會上“邊緣化”了的問題。文學不是大樹的年輪處于緊靠外邊那圈,也不是城市某個地方位于城鄉結合部那塊,更不像球場緊靠邊線,國土緊靠邊界。若講邊緣,這些才屬于邊緣。而文學是與社會經濟、與社會各行各業緊緊地連在一起的。所謂“文學邊緣化”的說法,是對文學這一社會意識形態缺乏本質性的深入理解,是對文學與各行業關系缺乏實質性理解的反映。

      文學是一切藝術形式之母,無論戲劇、電影、曲藝、歌舞,都以文學為基礎,以文學腳本為基礎,倘若沒有了文學,其他的藝術形式也就必然隨之枯萎了。在當今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戰略中,亟需文學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加繁榮,亟需培養更多的文學杰出人才和創造出更多的文學精品。在今天如此自由和諧、蓬勃發展、生機盎然的文學大好態勢下,在文學人才輩出、文學精品迭現的繁榮輝煌歷史時期,文學“邊緣化”的說法豈不太脫離實際?這種對文學不切合實際的估量,雖然是出自少數人之口,也必然為多數文學工作者所不能接受,無論所持這種說法者的動機如何,但這樣看待當今文學,在客觀上是貶低了文學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有的地位,弱化了文學功能的積極作用,對多數文學工作者在心理上是種消極刺激。所以我認為,文學“邊緣化”說法是消極的,不可取的,也是無益的。

      應當說明的是,過去有一段,有的文學作品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務,在一個地區或全國大肆宣傳,人為地產生了轟動,名之曰“轟動效應”。這是那一階段文學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為政治服務的表現,把文學提高到不適當的地位。這不是文學的正常社會現象。當取消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也不主張文學為政治服務,文學在社會上處于它應有的重要地位,這才是正常現象。現在有些文學精品在社會上雖有廣泛影響,但沒搞得那么“轟動”,不能因此就說文學“邊緣化”了。

      說文學“邊緣化”,也是對社會結構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現。當今的中國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諸多人和物構成的具有密切聯系且又錯綜復雜的有機整體。中共中央十八大政治報告,將中國社會高度概括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既各自獨立,又密切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五種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機協調發展。它不像前面所說像樹木年輪那樣一圈一圈地擺放,也不像地圖那樣板塊式構成,社會結構是個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不存在哪種行業在第一圈,哪種行業在靠邊那一圈。社會結構不是這樣機械地擺放,所以就不存在哪種行業、哪種工作被“邊緣化”了的問題。應從社會結構的特殊性上來理解是否“邊緣化”的說法。至于在實際生活中,領導人對某項事業不夠重視,那是認識和工作態度問題,應另當別論,與“邊緣化”并無關系。

      至于如今閱讀文學作品人數多少,也應作具體分析。必須承認,改革開放后文學作品的出版與改革開放前比較,已經是成倍地增長,雖作品良莠不齊,但文學這種精神食糧已經充分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還應看到,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更為繁忙了,節奏加快了,業余活動內容多元化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還是天天接觸文學,看文學書,看文學報刊,看電影,看電視文藝節目,都是在閱讀文學,欣賞文藝。文藝吸引人們,人們也離不開文藝。應當說,文藝與社會成員的關系更密切了,所以應從廣義上、以更開闊的視角來看待而今人們與文學的關系,看待人們如何熱心文學。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始,筆者所在城市有中國作協會員四五人,省作協會員30余人,市作協會員200余人。到而今,全市中國作協會員已發展到20余人,省作協會員百余人,市作協會員近500百人,雖然不是各級會員而愛好文學或搞業余文學創作的人更難以計數。上自耄耋老人,下至讀書兒童,都試筆搞文學創作,足見人們對文學的興味。在上世紀80年代,全市只有一種文學刊物,現在則發展為4種,且來稿者踴躍,稿源豐富。目前,全市每年都出版幾十本各種體裁的文學著作,文學氛圍相當濃郁。上述種種情況,很能說明當今文學對人們仍有相當的吸引力,文學的發展繁榮正在為建設文化強國添磚加瓦,這完全不是文學處于“邊緣化”的冷漠現象。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今網絡文學異軍突起,發展繁榮,更值得關注。網絡文學,參與人數之多,發展面之廣,行為之迅疾,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為文學拓寬了領域、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也充分表明,文學非但沒有邊緣化而是更加蓬勃向榮了。網絡文學是現代中國文學新的洶涌洪流,萬不可等閑視之,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博大的感召力。

      文學“邊緣化”的說法雖然不能成立,但文學本身確應進一步發奮自強,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上下功夫,在全面提高文學工作者素質,努力提高作品質量上多做工作,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文學應有的更大貢獻。目前,從中國作協到地方作協都精心努力,敬業工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文化(當然包括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而創造性地工作著,這就是中國文學的希望,也是廣大文學工作者的衷心愿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