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姜昆:和自己賽跑(時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1月07日09:20 來源:人民日報 時 杰
      圖為姜昆。  圖為姜昆。羅雪村繪

      “我趕上了廣播相聲的尾巴,走過電視相聲的全過程,開了網絡相聲的頭……”與姜昆的談話不時被他的手機鈴聲打斷,他的忙碌讓人聯想起他在舞臺上逗笑觀眾的頻率。

      姜昆很忙,這是圈內圈外的共識。有人說,姜昆做事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快車,停不下來。即便過了花甲之年,他的頭腦里仍在不斷蹦出各種點子。

      姜昆,1950年生于北京,在父親的指導和影響下,背《詩經》、練書法、吹笛子、演話劇,中學擔任學生會文藝部長,是同齡人眼中的“文藝小能手”。

      1968年,姜昆奔赴北大荒。兵團生活沒有讓他放棄文藝理想,他白天勞作,晚上創作、表演,“有時白天干一天活,晚上步行到幾十里以外的地方,演上3小時。每次從臺上下來,都是一身汗,白小褂都讓汗漚黃了!睘榱巳ゲ筷牣斘乃噾鹗,姜昆趕了40公里的山路坐火車,可到了目的地才發現征兵早已結束。他沮喪地回到北大荒,心頭仿佛壓著一塊石頭,整整3個月,沒和別人說一句話。

      命運總會眷顧那些努力奮斗并執著追求夢想的人。沒多久,姜昆就因出眾的創作表演才能,被任命為兵團二師宣傳隊隊長、兵團文藝代表隊副隊長,與搭檔師勝杰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曲藝調演。轟動全國曲藝界的演出效果,引起了中央廣播文工團團長馬季的注意。這一年秋天,姜昆正式跟馬季學習相聲表演和創作,成為一名專業相聲演員。自此,就像一輛停不下來的快車,姜昆一直在和自己賽跑,和時間賽跑。

      1978年,他創作表演的相聲《如此照相》讓中國人在一片浸淚的歡笑中,解脫了精神的重負。1983年,他參與了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晚。1990年,他主持了國內第一個綜藝節目《正大綜藝》。1996年,電視相聲方興未艾,他帶著一群相聲演員巡演新中國首部相聲劇《明春曲》。1998年,家用電腦剛剛普及,他開辦首家相聲網站“昆朋網城”。

      雖然35歲就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但姜昆不愿意別人在介紹自己時加一堆頭銜,“我最希望聽到的就是四個字——相聲演員。”

      姜昆總是句句不離相聲。“我沒有什么業余生活,如果有,那就是寫相聲、琢磨相聲!

      姜昆的師爺侯寶林將傳統相聲段子加以整理,剔除庸俗、低級的成分,賦予文化、民俗的內容,使原來在天橋撂地表演的相聲步入藝術殿堂。侯寶林的學生馬季,用傳統藝術手法反映新時代的生活,讓人們在笑聲中感悟新社會的美好與希望。姜昆接過這根接力棒,將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現象與國人心態一股腦地展現出來。今天,我們仍能從過去的作品中發覺他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感受他和時間賽跑的精氣神兒。

      上世紀70年代,姜昆在《嚴重警告》中借用北京城的空氣污染指數批評環境惡化;80年代,他的《霸王別姬》、《處長上課》諷刺部分黨員干部的官僚作風;90年代,春晚相聲《著急》出現了躁動不安、囤積物資的“中國大媽”形象;2003年,《精彩網絡》討論北京“交通擁堵”、“住房矛盾”等城市建設難題……

      今天,年輕觀眾被豐富的娛樂方式包圍。面對嚴峻的演出市場,許多相聲演員采用串聯笑話、堆積網絡段子的方式,作品既沒有連貫順暢的情節,也不側重人物與故事。那種“創作前深入生活,創作中精雕細琢,舞臺上反復打磨”的創演模式正在遠離,相聲似乎要回到“奇技淫巧”階段了。這讓姜昆憂心忡忡。

      與此同時,一些質疑聲也出現了。有人質疑他輕視傳統相聲的繼承,其實早在1992年他就組織編寫了《中國傳統相聲大全》,成為相聲研究領域的權威資料;有人質疑他贊同取締相聲小劇場,其實他于1996年率先提出“發展小劇場相聲”的理念,并扶持成立了北京首家相聲小劇場……朋友們為姜昆感到委屈和不平,他卻選擇了沉默!拔覀兊纳鐣,要多一點諒解和包容。爭端和矛盾,對相聲和曲藝發展沒有好處!

      “過去相聲受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說了大家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所以獲得滿堂喝彩,F在社會環境更加多元和開放,這需要我們從藝術結構上,從題材深度和典型性入手,找出那些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帶有普遍性規律的東西。一個作品要做到老少咸宜挺難的,可這不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嗎?”姜昆說。  

      姜昆,漢族,祖籍山東煙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現任中國文聯曲藝家協會及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從藝30余年,創作表演了上百段相聲作品,代表作有《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等。200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